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原创新闻 查看内容

第二集 仁心济世不图名,家风传世暖人心《大明国师刘伯温》 ...

2025-10-19 21:16| 发布者: 海芬心语| 查看: 37| 评论: 0

摘要: 编者按: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并行交融的时代,如何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以“培根铸魂”为旨归,以大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用现代影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兼具民族精神与艺术感染力的历史题材精品,已成为时代所需与社 ...

编者按:
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并行交融的时代,如何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以“培根铸魂”为旨归,以大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用现代影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兼具民族精神与艺术感染力的历史题材精品,已成为时代所需与社会所盼。

青田历史文化名人刘基(字伯温),以“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名垂青史,被誉为中国智慧的象征与文化符号。基于这位传奇人物,青田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寒清(杨忠贵)潜心创作了四十集大型历史正剧《大明国师刘伯温》,以影视艺术展现中华智慧与文化精神。

本报经授权连载该剧文学剧本前六集,以飨读者。

第一集【青田九都南田 日 外】《大明国师刘伯温》

第二集 仁心济世不图名,家风传世暖人心《大明国师刘伯温》

第三集 朱元璋三请不出,孙炎再来劝贤——刘伯温出山在即!《大明国师刘伯温》

第四集 拜胡公庙悟为官之道——立德立名,千古留芳!《大明国师刘伯温》

第五集 从一场家宴到一代谋臣——刘伯温与朱元璋的“知音之夜” 《大明国师刘伯温》

第六集 谋士入帷幄,风云动金陵——刘伯温首参军机,直面陈友谅之局!《大明国师刘伯温》

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国师刘伯温》(文学剧本编剧 寒 清 

第二集 

1/【南田武阳村刘府大门口 日 外】

晌午时分。

刘府家仆正挑着一袋大米和一袋粗粮跨出大门,刘父紧跟其后;身着青衣的刘伯温与书僮恰巧也回到了家门口。父子俩撞了个正著,他们先是一愣,然后彼此一阵惊喜。

刘伯温(非常敬重地):父亲您—— 这是去哪儿啊?

刘爚(不无感慨地):给你远房的四婶送米去。

刘爚(指着家仆说):老二(刘伯温为次子)回来了,我不去了。阿福你给四婶送去,改日我再去看她。

刘伯温走!父亲,我现在就跟您一道去!

刘伯温利索地将手头的行李交与书僮,拔腿就挽着父亲的胳膊往村西头走去。

 

【旁白】

刘家老爷子,年近八旬,身体健朗,慈眉大眼,宽心厚福。近年来,每逢年头岁末或夏秋之交青黄不接时节,正点时分,他都登上村东头那座小山岗望远,他不看天不看地也不看风景,只看村里头哪户人家没冒炊烟。第一天关注,第二天仍不冒烟的话,他就亲自登门问冷暖,乃至将自家粮食送去接济他们。

 

刘伯温(非常关切地):四婶怎么了?

刘爚:你等会儿见了就知道。

刘伯温沉默不语,刘老爷子步履稳健,也不吭声。

走了一段路,老爷子终于开了话闸——

刘爚:我接济邻里百姓有个原则,那就是救急不救贫,哪家人员因好吃懒做或好赌恶劳致贫致困的,就登门敲打那家主人,鞭策他们勤勉刻苦,自食其力。

刘伯温(赞许道):这样很对!我们只救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顿、难以为继者;不能助长慵懒怠惰、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者。我们就应该做雪中送炭的人,不做锦上添花的事。

 

2/【南田武阳村四婶家 日 内】

不知不觉中,他们走进村西那家低矮的房子。刚入门,便听到里屋一位老妪低沉的呻吟声,那声音还裹挟着脆裂的干咳声响。

刘伯温扶着老父亲跨进了四婶的卧室,那位满脸皱纹、头发蓬乱的老妇人就蜷缩在稻草褥铺就的病榻上。

刘伯温:四婶,我们看您来啦!

四婶(睁大了双眼,颤巍巍地说,挣扎着起来):是二侄——伯温吗?你看我病——病成这样,都认不——出来啦!

刘父:你别动!我们拎点粮食过来,叫你孙子熬点粥,补补身子。

四婶(掀开浅灰色旧被子,拔出双腿下床):这可——不得了啦!真是的,难为情啊——  爚公公救济我们,我们—— 怎么回报啊!

刘伯温(安慰道):四婶别说这样的话啊!您虽然是我们远房堂婶,但也是我们的亲人啊!堂兄伯牙要不是“谈洋”那场乡党争斗的凶杀事故,他活着的话,你们家可比我们家好得多啊!

刘父(摆摆手):伯牙的事就别提了,我们就说当下。四婶你看这样行不行?

四婶(一双深陷眼窝的小眼睛巴望着刘父):公公快说!

刘父(对着四婶说):伯牙走了,梓莹嫁了,膝下现在只留个九岁的孙子小孛。现在你又患成这个样子,家里没任何存粮,何以度日啊!我想,把小孛放养的那几只山羊卖了,请个郎中把病好好地看一下,熬点药吃吃;让小孛待家里服侍你一段时间,等你身体养好了,让他到我家做个小长工,什么时候有空,可以跟我家两个孙子一起识几个字读点书,将来再谋个差使做做。

四婶(一边摇头一边致谢):我这痨病——没法治了,只能等待老天爷——早点收拾老身了;对于小孛——,能够到公公府上打工,这是他的福气,我们万分感谢!

刘伯温(从腰间摸出几个银子,塞与四婶):就按老爷子说的办吧!我这几个银子去请个郎中,好好看看。沉疴拖不起,越快越好!

四婶(不好意识收钱,半推半就;一双热泪挂于胸前):你们真是我们的恩人啊!你们真是恩人——  你们真是——

 

3/【南田武阳村农舍小道 日 外】

刘氏父子一路归来心情都很沉重,感叹这世道艰难不堪。

刘伯温(对着父亲郑重其事地说):父亲为乡里乡亲做了许多懿行善事,我以后一定要延续做您这种积善积德的事儿!

刘父(意味深长地):我们刘家做善事,并不是从我这一代开始,你曾祖父濠公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每淫雨积雪,登高而望,里中有不举火者,即分廪赈之”。我只不过是继承其遗风,传承其精神而已。濠公生活在宋末元初,到现在都过去三、四代了,这社会依然如故,穷人固穷,且愈加其多,我们这种救济顾此失彼,仅仅是杯水车薪!

刘伯温(非常感慨,非常激愤):大元统治八十年了,社会暗无天日,战乱不堪;老百姓贫困交加,永无宁日。我们这代人决不能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

刘父(迟疑地瞧着伯温):你有甚么能力改变它呢!

刘伯温(攥紧了拳头,振臂向空中一挥舞):我当自有鼎新的法子。

 

4/【武阳村刘府餐厅 日 内】

   刘伯温回家,原配夫人富氏多备了几个菜;父母大人及刘基夫妇俩悉数入席就餐。

   刘伯温(面带微笑):今天难得有个小团圆,过几天我去缙云把水英(二夫人陈氏)和两个小伢儿携回来,我们全家来个大团圆!

刘父垂问刘基)你答应孙炎出山啦?

刘伯温(摇摇头):没有,没答应!

刘父:那怎么想起把他们叫回来呢?

刘伯温(不紧不慢地):出山是迟早的事,我得提早准备。

富氏夫人心里一怔,右手的筷子滑落在菜盘上。

富氏(非常尴尬,连声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富夫人连忙捡起那两根筷子,将其首尾相拼重新握齐。

刘伯温(给夫人夹菜):不要担心,我会跟你们好好商量的。

刘父:还有什么好商量的啊?你都准备走了。你这辈子还没折腾够啊!

刘伯温(对父亲解释道):虽然拒绝了孙炎的邀请,但朱元璋还会派他来固请的。

刘父:何以见之?

刘伯温:请我出山,是朱元璋的既定目标。早初,他延请了濠州名士李善长,善长助他一臂之力,内政军饷一无费心;他接而征得休宁鸿儒朱升,为他谋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略,雄踞金陵,气势如虹;句容儒士孙炎向其献出“招豪贤,成大业”之妙计,他纳贤如流,事业日上。现在,陈友谅居荆楚,向东虎视眈眈;张士诚居苏湖富庶之地,称雄一方;还有浙东海寇方国珍,诡异多端,决非省油之灯。当下,朱元璋更需要聘请到一位既懂军事战术,又懂定国战略的王佐帝师。

刘父:你觉得自己可以充当这样的角色?

刘伯温:就目前形势来看,朱元璋最缺我这样的人辅助他;我也只有他诚心诚意地邀请我,才可以施展我的人生抱负。

刘父:你不要高估自己。当今社会,群雄割据,攻伐频仍,鹿死谁手,尚不得而知。何况蒙元掌控天下已有八十载,其统治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推翻得了的。如果朱元璋征战天下失利,你作为权臣谋士,焉得苟延残存?即使朱元璋步步得胜,也难免“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诗句)。万一残刀飞羽落到你头上,一命呜呼,我等老朽及妇孺家小,人何以堪(姜夔词句)?

刘父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激愤;他老泪纵横,不能自已。

刘伯温:父亲莫愁,用膳为先,稍后我们举家慢慢检讨(研究讨论)一番!

刘父放下碗筷,端了茶水往书房悻悻而去。

 

5/【武阳村刘府书房 日 内】

伯温弃箸跟了父亲进了书房,他扶父亲在一张太师椅上坐稳,自己则坐在他旁边的小椅子上,与父亲膝足谈心。他拉长了话题慢慢说来——

 

【闪回】

为儿23岁考取进士,26岁赴江西高安任县丞,品秩不高,为八品文官。我上面尚有县尹和达鲁花赤(亦称达噜噶齐)。元制规定由达鲁花赤“掌印信,以总一县一府之治”。他们大多世袭而不学无术,却是一方水土的“太上皇”。

作为一名青年进士,初登仕途,雄心勃勃,总想要干一番事业的。

高安任上,振惰奖勤,拯艰息疲,禁暴戢奸,为做官要务;弱不可凌,愚不可欺,刚不可畏,媚不可随,誉不可骄,谤不可怒,此乃为人品格。  

我任高安县丞“以廉节著名”,“发奸擿伏,不避强御。为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这种“视民如儿”、“刚正不阿”之清官形象自然不受地方豪右欢迎,因以“数欲陷之”,幸亏上下咸知我廉平,卒莫能害也。

 

6/【武阳村刘府书房 日 内】

刘伯温呷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闪回】

江西瑞州路,下辖二县一州,除高安县,尚有上高县和新昌州。

新昌州有桩人命官司,初审业已裁定结案,而原告不服,上诉至瑞州路。因此案原告乃平民百姓,而被告为地方豪强,有蒙古人做靠山,故谁都不愿去理这“瘌痢头”!

瑞州路总管抽调我去复审此案。我不畏强御,取证调查,秉公执法,将案子翻之,致初审官被革职。其结果得罪了初审官和被告一方,损害了蒙古当权者利益。因之,高安、新昌两地豪右联手告状,欲置我于死地。至元六年(1340),我被免去高安县丞,幸亏行省大臣素知我之为人,将我调往省城,改任行省职官掾史。

 

7/【武阳村刘府书房 日 内】

刘父侧耳倾听伯温往事追述,心情开始平静了许多;刘伯温见老父亲有心听取他的宦海沉浮,总结似地说,江西为官六年(1336-1342),深知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豺狼当道,百姓遭殃,是非不分,曲直难辨。泱泱大国,哪有净土可言!

刘父端了茶杯,喝了一口清茶,欲言又止;刘伯温抿了口茶润润喉继续追忆道——

 

【闪回】

至正十一年秋季,我在浙江儒学副提举任上,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一事,为台宪所沮,遂以疾谢辞。上壅蔽而不昭兮,下贪婪而不贞,奸佞当道横行,忠良委弃不用。

时方国珍于海上作乱。我力谏招捕,以为方氏首乱,掠我平民,杀我官吏,方氏兄弟宜捕而斩之。方氏兄弟闻之,惊惧不已,请重赂我,我坚拒之。方国珍使人浮海至燕京,四处行贿,朝廷大员,各路人物,无一拒之者。朝廷昏聩,再次招安,授方国珍兄弟以官职;以为我“伤朝廷好生之仁,且擅作威福”,于是革我职,夺我权。自此以后,方氏遂横莫可制,山穴皆从乱如归。

朝廷责余擅作威福,将我羁管绍兴;余积忿恸哭,呕血欲自尽。

幸亏门人穆尔萨力阻,其规劝道:“先生自负何若而与匹妇共沟渎耶!且太夫人在堂奚赖?”

 

8/【武阳村刘府书房 日 内】

刘伯温愤然起身,慷慨激昂,仰天长啸,他拍着胸脯连问——

精卫填石空有心,口角流血天知否?

贾谊奏书哀自哭,屈原心事谁知苦?

呜呼!忠不见用,报国无门。志郁而弗伸,谋浚而孔忤,才积而冷落,虽耿耿忠心为朝廷“平乱”献计谋,却落得被革职、羁管结局。

此乃吾辈之不幸,时代之悲剧!

 

 9/【武阳村刘府书房 日 内】

    刘父睁大眼睛,倍感吃惊。初闻伯温有自缢之妄举,前所未闻。

刘父(十分感慨,非常怜悯):想不到官场如此之险恶!吾儿遭

罪也,吾儿遭罪矣!

    刘母和刘夫人富氏听闻刘伯温激愤陈词,悄然进入书房,皆暗自落泪。

刘伯温欲平静一下情绪,但仍是控制不了——

 

【闪回】

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我复为行省都事,承省檄回处州与元帅石抹宜孙共谋“括寇”。是时,方国珍复降,朝廷命其为海道漕运万户,其兄国璋为衢州路总管。

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方国珍又飞黄腾达被任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我协助石抹宜孙元帅剿灭的吴成七农民起义军被平定,处州“平乱”业已结束,动荡多时的浙南腹地日趋平静。

是年十二月,时经略使李国凤至浙东,承制拜石抹宜孙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为正二品大员;我非但没提升,反而降回原职,仍以儒学副提举格授处州路总管府判,且夺去兵权,不与戎事。

我百思不得其解,奸佞当道,国将不国。元朝覆亡,为时不远矣!

 

 10/【武阳村刘府书房 日 内】

刘伯温摇摇头,话音戛然而止。

隔了片刻,刘伯温(愤然说道):“臣不敢负国,今无所宣力矣!”

刘伯温无意中吟哦起前不久创作的《述志赋》,聊表内心痛苦——

“具五气以成形兮,受明命而为人。

制杜蘅以为衣兮,藉茝若之菲菲。

佩琳璆之玲珑兮,带文藻之葳蕤。

……

欲振迅以高举兮,无六翮以奋飞。

将抑志以从俗兮,非余心之所怡。

长太息以增欷兮,哀时世之异常。”

刘伯温(自言自语):这是一个妍媸不辨、好歹不分、材非所用的黑暗社会!

“松柏摧而根死兮,江河化而为浍”。

“岁冉冉而将颓兮,日暧暧以就昧。”

刘伯温(继续说道):生命是有限的,但我等不能再蹉跎岁月矣!

 

11/【武阳村刘府书房 日 内】

刘伯温:元朝政纲紊乱,官场腐败,大小官吏只为自己的财与权而争相阿谀逢迎。我秉性耿直,与这大元世界格格不入,余生所能做的、惟著书立说而已!

刘父:著书好!诸葛亮一生为明主刘备鞠躬尽瘁,最后客死于远征途上,惟《出师表》独留青史。其功何在?其言千秋。

刘父(语重心长地说):吾儿三次辞官,尽不如意,这就需要推究原因所在——尔性格耿直,嫉恶如仇,难以融入这污浊世界,不能与狼为伍;尔熟读史书,秉承传统士大夫“入仕”心态,欲有一番作为,但这个社会太浑沌,容不下棱角分明之人;尔等讨厌方国珍之类反元义士,骨子里不赞成乱臣贼子造反。如此看来,尔投奔朱重八,未必有融洽完美之结果。

刘父对伯温接纳朱元璋招揽,仍持深深的怀疑态度。

 

12/【武阳村刘府书房 日 内】

刘伯温对父亲之疑惑心知肚明。

刘基(推心置腹):应聘还是拒聘?为儿亦犯难。

元朝为国赴难者多进士,泰不华、李黼、余阙等即是,我身为元朝进士,自然不想做变节文人。

元朝覆亡已成定局,但未来新王朝天命之所归当属何人未卜。成则王侯败则寇,在此关键时刻,若所依非人主,明珠暗投,岂不遭历史骂名?

我与石抹宜孙交情非浅。前年归隐还乡,石抹公一再挽留,我去意已定,挽留无果。形势发展如此之快,仅一年时间,处州失守,石抹宜孙败走福建,仍图复归。自己若是应聘北上,愧对老友。

朱元璋邀请,到底有几分诚意?我心中依然没数。当年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而今朱元璋“遣使以书、币征之”,视我如凡夫俗子,我概然拒之。

 

13/ 【闪回 · 杭州西湖 日 外】

至正十年(1350)阳春三月。

刘伯温和诸友在西湖喝酒赏景。突然一朵彩云映照在湖面上,这是前所未见之重彩异云。

其中一友(指着东北方向那朵骤然突起的彩云惊奇地说):大家快看,老天呈现吉兆啦!

刘伯温(仔细端详异云色彩形态,异常兴奋地说):这是天子之气,位置就在东吴金陵一带,十年之后必有新主于此诞生,我当竭力辅之! 

话音刚落,众友吓得杯飞盅散,纷纷拔腿就跑,深怕刘伯温此番胡言乱语被朝廷知道了追责,连累自己。

    刘伯温这番说辞,实乃酒后泄露天机也。

 

14/【武阳村刘府书房 日 内】

刘母富氏听了爱子这般说辞,按捺不住内心激动。

刘母(脱口而出):“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能获万全哉?”

刘夫人(趋前在公公面前表态):姑父(刘夫人系刘伯温舅父之女,表兄妹做亲,仍称公公为姑父),您就支持伯温之决定罢!他北上辅助之后,家里家外所有杂事,悉数由我打理。您和姑姑二老安心养老即是!

刘父(似有所允,却又十分疑惑):天下大乱,人心思定。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安居乐业,此乃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这“残局”到底由谁来收拾,未来新主料定会是朱重八?

刘伯温(掐指一算):屈指遥向东北算,力可回天尚有人。现在距“西湖显异云”刚好过去十个年头,这新主十之八九会为朱元璋锁定。

大家像是有了共识,彼此皆露出微笑。

刘伯温(趁势补充说道):年关将至,我准备去一趟缙云,把水英(二夫人陈水英)和两个伢儿带回来过个团圆年。

刘母(欢天喜地地):这样太好啦!半年多没见两个孙子啦!快点把他们唤回来!

 

15/【武阳村刘府东厢房二楼紫轩阁 日 内】

刘伯温上二楼紫轩阁给二夫人陈氏写了封信让信鸽捎去,说明近日要过来接他们回家过春节;同时,他又致书缙云知交郑葆(字仁佑),言明有要事欲与其商量。

 

16/【瓯江中游 日 外】

刘伯温在书僮陪伴下租了一条蚱蜢形的小帆船沿瓯江溯流而上。

这条水路,刘伯温自少年时代赴处州府求学开始不知走了多少趟,沿江两岸的农舍村落,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

自青田至丽水,瓯江这条水路是求学之路,踔厉奋发之路;

自丽水至缙云,好溪这条水路却是充满温馨、充满渴慕的爱情之途……

 

【闪回】

刘伯温与陈水英之兄陈金英在处州学府同窗共读。金英见伯温天资聪颖,博闻强识,钦佩不已;老师郑复初常夸刘伯温将来必定会成为魏征式人物。

陈金英出身于士绅家庭,父亲在外为官数十载,有廉声,好藏书,年迈归里,精心培育子女。

陈家兄妹三人,大妹穆英(原名木英,后来改为穆英,以穆桂英为偶像),尊崇桂英,英姿尚武,侠义忠肠;小妹水英,人如其名,娴静好学,知书达理。

陈金英意欲将芳龄不小、大大咧咧的大妹子陈穆英介绍给伯温,而伯温却选择了温柔似水、冰清玉洁的小妹陈水英。

穆英对小妹水英一直耿耿于怀,埋怨她抢了自己的夫君,让她这辈子背上“嫁不出去”的恶名,但她对刘伯温这个新晋妹夫却欣赏有加。

陈穆英曾毫不掩饰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嫁人该嫁刘伯温。

陈水英却毫不示弱地分辩道,是刘伯温选择了她,千错万错都不是她的错。

自从兄长陈金英十年前病故后,姊妹俩摒弃前嫌,相依为命,长年生活在一起。穆英将妹妹两个儿子视如己出,悉心照顾;而自己则坚持独身,常年行医在外,空暇之际习剑练武,好不自在。

 

17/【缙云仙都 日 外】

帆船自瓯江处州段折向东北,沿好溪方向驶去。行五十里许,进入缙云仙都。面对岿然屹立的石笋石柱湖鼎峰和蜿蜒曲折、清丽绕行的好溪,刘伯温颇有感悟地行吟道——立志如山,行道如水。

男人要创立伟业,当立志如山;男人要经世治国,当行道如水。

这恐怕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处世哲理。

 

【闪回】

【缙云小仙都 日 外】

刹那间,豁然开朗,这是一个非常别致的洞天。这是位于山体腹地的石崖洞天,顶部有一丈许的圆形洞口,光线从那里投射进来,整个洞窟呈圆桶形,四周石壁光滑,在洞中有一莲花池,深邃无比,内有泉水翻涌,凉气向四周扑散。

一对才子佳人,你追我赶在山洞里嬉戏。他们时而抛弃杂物,追击对方;时而紧身搂抱,卿卿我我……

山水有诗,人间有情。这世间万物,充满着浪漫,洋溢着温馨!

 

【闪回】

【杭州 日 外】

至正七年(1347年),刘伯温携二夫人陈水英迁居杭州,翌年(1348年)喜得贵子,名刘琏,举家欢喜;越明年(1350年),刘伯温再得次子,名刘璟。客居杭城,生活无忧。

 

18/【缙云好溪畔堰头村 日 外】

好溪之畔,榕树蔽日;青砖黛瓦,小阁流苏。

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倚窗正对着清澈见底的小溪吹长箫——

一曲《凤求凰》,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般萦绕在清溪绿榕之间,原韵的和美奔放荡然无存,欣悦希冀也在变奏中萧然无踪。那女子只吹了半曲便戛然而止。

那女子稍待片刻,又吹起《阳关三叠》,初始尚能清新明快,接而跌进沉郁哀婉,如泣如诉。这一曲连吹三遍,余音绕梁,倾江倒海。

刘伯温走近屋舍,悄不作声。

静听曲终,刘伯温宛如木偶,凝固在家门口,仿佛仍在品味那婉转缠绵的《阳关三叠》。他暗自思忖,这一年半载,醉心于《郁离子》的创作,完全冷落了水英。

 

19/【缙云好溪畔堰头村陈宅 日 内】

刘伯温走进陈宅,他发现平常用信鸽传送给她的《郁离子》,一篇篇整齐地叠在东厢房的书桌上,每篇信眉上还注明了收件日期和给孩子讲述寓言故事的次数。

刘伯温深感水英这位贤妻良母做事之一丝不苟和教育孩子之谆谆善诱。

 

【旁白】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是在最近两年时间。即至正十八-二十年(1358-1360年)。刘伯温仕元二十余年,宦海四起四落,正值人生低谷,其前半生均郁郁不得志,无以施展人生抱负,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著《郁离子》。

创作《郁离子》,其初衷为儿子讲述社会、人生故事,给孩子作养正启蒙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讲述深奥难懂的社会道理,寓教于乐,于讽喻调侃之中揭示治国安邦之深刻道理。

 

20/【缙云好溪畔堰头村陈宅 日 内】

陈水英听到一楼中堂有脚步声,料定有人进来。她搁下长箫,蹑手蹑脚走向楼梯口,不料伯温正踏着木制楼梯板拾级而上。水英先是一怔,然后停止脚步立在那里,伯温捷步迎上,张开双臂熊抱她。水英不自然地推开他——

刘伯温:怎么了?陌生啦!

陈水英:是陌生了。你悄悄地进来,做贼似的。

刘伯温:我看你箫吹得那么投入,不敢惊动你呀!

陈水英:你没听出我的怨气呀!这半年多时间,没见你身影,我都成了深闺怨妇啦!

刘伯温:是我做得不对,把你和两个小伢儿丢在小溪沟里发霉啦!

陈水英委屈似地扑在伯温宽大的肩膀上流泪哭泣。

刘伯温(一边抚摸着水英的秀发,一边安慰她说):我这不就过来看你了嘛!

陈水英(抽泣着,打了个怨嗝):谁要你看啊!谁要你看。

刘伯温:看是要看的,这怨气可就别耍啦!

陈水英:谁耍怨气啦!谁耍啦!

陈水英说着就往刘伯温胸前捶拳,两只笠粽似的拳头雨点般地落到伯温胸脯上。

刘伯温(呻吟似地叫着):哎呦!打痛了—— 哎呦!打死我啦!唉!打死我,你就没人疼啦!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0-22 03:29 , Processed in 0.029912 second(s), 21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