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东明 今喜甘霖,西子湖畔,世遗纪念日,偕妻同行,游钱王祠。 钱王祠位于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景区内,是西湖南线重要的历史文化人文古迹景观。祠内建筑群规模宏大,包括殿堂、牌楼、钱镠塑像、荷花池塘等。 钱王祠建于北宋,为纪念吴越国历代钱王功绩而建。所谓“钱王”,指的是钱氏三世五王:钱镠、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 进入祠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大石碑。左侧为苏轼撰写的《表忠观碑记》,赞曰:“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共八百五十字,盛赞钱王之德;右侧石碑则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忠顺贻庥”四字,意指钱王护国安民、纳土归宋的丰功伟绩。 继续前行,来到祠内中心广场,正前方是主体建筑“五王殿”,重檐飞角。上檐悬“五王殿”匾,下檐题“保境安民”。殿内正中坐落一尊身穿红袍的钱镠高大坐像,两侧分列其四位子孙王的雕像。 钱镠乳名“婆留”,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之君。唐末入伍平叛,屡建战功,受封吴越王,后正式建国并定都杭州。他在乱世中推行“保境安民”政策,使吴越国八十六年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堪称乱世中的奇迹。 其治下重视经济发展,三次扩建杭州城,推动商贸繁荣;他亦关心民生,兴修水利,疏浚西湖,治理太湖,修筑钱塘江海塘,有效缓解海潮水患。今日的钱塘江畔和钱王祠内仍可见“钱王射潮”塑像,雄伟壮观,铭记其护佑东南的功绩。 参观“五王殿”后,转至后殿,展出有《钱氏家谱》《钱氏宗谱》《钱氏家训》等。
观展回头,见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用纸巾擦拭存放《钱氏家谱》的玻璃柜。雨天疑有人将雨伞放于其上,致柜面残留水迹。我随口说:“刚看完《钱氏家训》,就立刻践行啦。”女孩身旁的母亲回应:“我们也姓钱。”我应声“哦——”,随即竖起大拇指。 《钱氏家谱》展厅中展示了钱镠第33代世孙钱学森、第34代世孙钱伟长,以及钱其琛、钱钟书、钱三强等杰出外交家、文学家、科学家。钱氏家族共出现18位院士,实乃千年名门,代有英才,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钱弘俶建雷峰塔,传说为纪念皇妃诞子而建,故亦名“皇妃塔”(今塔前后均有“雷峰塔”“皇妃塔”匾额)。建塔动因之一,是感念北宋朝廷为其亡妃孙氏举行追谥典礼之恩——“谥妃之典”,亦成为其归顺北宋、实现和平统一的象征。雷峰塔不仅反映钱弘俶对国家与百姓的贡献,也是北宋政治智慧的体现。 雷峰塔还为《白蛇传》的创作提供了历史舞台,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作为“雷峰夕照”的核心建筑,雷峰塔堪称西湖南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 2000年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我曾收看现场直播,出土大量国宝级文物。2002年新雷峰塔建成,登塔可俯瞰西湖全景,如山水画卷,美不胜收。雷峰塔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极大促进了杭州旅游与经济的发展。 再说保俶塔。吴越末代君主钱弘俶(即钱俶)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前往汴梁朝觐。当时南唐刚被北宋所灭,此行极具危险性。久候未归,吴越官员与百姓在杭州宝石山建九层佛塔,祈愿其平安返还,故名“保俶塔”。 保俶塔是西湖北线白堤、断桥、宝石山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水画卷中的标志性轮廓建筑,为杭州所珍视的古塔之一。 我常登山至此,曾遇外地游客不识“俶”字之读音,有称“保叔塔”“保椒塔”,甚至误以为是“雷峰塔”。我笑言:读错无妨,了解之后即是收获,游玩开心最重要。 说起“婆留”这个名字,还有一段动人往事。钱镠(852年-932年)出生时面相异于常人,伴有红光异象,其父钱宽视为不祥,欲弃婴于井。幸得祖母怜爱,坚决阻止,此婴得以存活。因是阿婆所留,遂乳名“婆留”。此井后称“婆留井”,今祠内设有铜像纪念。 感念“婆留”及其祖母,亦感念其孙弘俶,正是他们为杭州这座人间天堂奠定了和平昌盛之基。诚邀天下钱氏后裔,来杭祭祖观光,共赏西湖胜景,共忆祖德流芳。 谨以此文,纪念2025年6月24日西湖申遗成功周年。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