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星期三 巴黎晴朗 题记:“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浙江富裕起来的农民,不能忘记老虞记者……我们从浙江出来的媒体人,也都要向老虞这样的真正的记者致敬……安息,走好!老虞! 今天一早,睁开眼,看到的第一条信息是小虞发来的: “父亲于今天下午(6月27日)四点四十二分心跳停止,享年78岁。” “怎么会?前几天不是还说在住院吗?怎么突然就走了?”我很震惊! “追悼会何时?”我问。 “还在确定细节……初步定在7.13日……”小虞答。 认识老虞记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 老虞,全名虞云达,曾经担任新华社浙江分社农村部主任、党组成员等职。也曾经创办过“浙江经济报”。 我第一次知道鲁冠球,是老虞告诉我的: “1981年,一股日后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潜流也开始在各地的田间地头涌动起来。这一年11月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正式全面推开,这给了当时广大农民打开了一道走出土地的大门。 这些当年的农村小厂之中,有一家厂一直活到现在,而且越活越好,这家厂的创始人就是鲁冠球。他也许是长三角一带最早办工厂的农民。从1969年的打铁铺起家,到了1981年,他的工厂竟然已经有了400多号人,年产值300余万元。 鲁冠球四面出击。有一次,他带了几个人到一家钢材厂去,等人的时候,他们就围坐着抽烟。后来,那家厂的厂长走了进来。虞云达说,那个钢材厂的厂长也很讲信用,后来给了鲁冠球很多外面买不到的特殊的合金钢。暂时解决了原料问题,市场的困境又凸现了出来。原先签订的一些订货合同都被中止了,理由只有一个,“根据上级的规定,我们不能再进乡镇企业的产品。”鲁冠球只有只有继续突围。国内的万向节销售市场受到了遏制,他把目光放到了国外……” 还有,“富庶地区实行包产到户引起的轩然大波”的文章,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特征的包产(干)到户的冲击波,20多年来一次次地冲击着我国原已僵化了的集体经济模式。斗争,失败;失败,再斗争。直到1980年中发75号文件,才正式为多少年来视若异端的包产(干)到户开出了第一张“通行证”。但“通行证”仍被严格地限制在全国贫穷落后地区使用。据农业部门统计,其时,全国贫穷落后地区有两亿人口,只占十亿农业人口的五分之一。纵然如此,这冲击波也是巨浪排空,声震神州。 1981年6月,老虞和总社记者一起采访写出了当时最早的农村承包责任制等系列文章…… 后来我出国了,我们联系就很少了。 2015年我在杭州期间,老虞和我一起见面喝咖啡时,他已经退休了。他说他要把浙江当记者的经历,写书…… 正直、勤奋的“农民记者”老虞还很欣喜地告诉我:某某大学刚刚毕业时跟着他实习,如今是中国同行里最高级别官员了;跟他实习过的某某在哪里哪里高就了…… 那一次,老虞太太送给我好多最好的明前茶龙井…… 随后,陆陆续续,他给我点赞,我偶尔问候一下。 今天翻出了和老虞的微信: 2022年5月22日微信:你好吗?我们从去年11月20日来加拿大温哥华儿子家探亲,本来已买好5月31日机票回国,因疫情被迫退票,何时能回杭就很难说了…… 2023年1月1日、2023年1月14日,老虞分别给我发了“元旦快乐”和“小年快乐”两张图片…… 身边的人,一个个连再见都来不及说,就随风而逝了…… 谨以小文,纪念老虞…… 今天,刚刚看到老虞的讣 告: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