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济学著作,尤其是一部近700页的砖头,能爬上《纽约时报》和亚马逊网络书店的畅销榜,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法国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wenty-first Century ...
经济学著作,尤其是一部近700页的砖头,能爬上《纽约时报》和亚马逊网络书店的畅销榜,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法国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wenty-first Century)就在过去两个月来成为这样一个新宠。
《Thomas Piketty是谁》
by THINKREN
纽约客和纽约时报近期都刊登了有关Piketty新书的文章。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认为这本书可能是这个10年中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Piketty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还是相当陌生,但是在法国国内,他可能是法国经济学家中最富盛名的一位。作为巴黎经济学院少数几个中国学生,我感觉有必要介绍一下他。
Piketty是巴黎高师(ENS)学生,不到二十岁拿到高师的数学学位,随后便在Roger Guesnerie(曾经的Econometrics Society主席,现在法兰西学院院士)指导下继续在高师撰写经济学博士论文。博士期间他参加了欧洲数量经济学博士交换项目(EDP),在伦敦政经呆了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为后来他参与“创办”巴黎经济学院做了铺垫)。
博士毕业时,22岁的Piketty参加了1993年RES的Tour,随后在MIT拿到教职。两年后,由于“深深眷恋”他的祖国(他对法国文化是个保守的捍卫者,上课常常不自觉从英文变成法文...),放弃MIT教职回到法国国家科学院(CNRS)任职。随后在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和巴黎高师(ENS)任教(EHESS和ENS关系复杂,容后再叙)。
在担任了巴黎高师社会科学系主任两年后,2006年,35岁的Piketty在其博士论文导师Guesnerie以及后来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Bourguignon等人的协助下,整合了巴黎高师,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国立路桥大学(ENPC),法国国家科学院,法国农科院以及后来加入和巴黎一大经济学研究力量,创办了巴黎经济学院(PSE)。
也许和高师人(譬如萨特)的入世精神遗传有关,巴黎经济学院的校训是“经济服务社会”(La science économique au service de la société)。法国很多的经济学家并不以参与社会事务为耻,很多人愿意脱掉白手套,积极参加社会政策的讨论。Piketty参加了07年社会党罗亚尔(现任总统奥朗德的前妻...)的总统竞选阵营,曝光很多。但由于竞选败北,Piketty卸任PSE的主任。
卸任后,他在法国媒体上还是很活跃,政治立场较左,但学术上还是很有成果。他的主要领域就是收入和财富不平等,以及再分配。在PSE他开有两门课,一门是公共财政,一门是不平等经济学(讲义都在他个人主页上)。他工作是通过详实的个税,遗产税数据估算长期各国的收入分配情况。他就是近来流行概念“top 1%收入”的肇始者。
他和Tony Atkinson,Emmanuel Saez等人将早期利用法国数据所做的研究拓展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后来陆续和其他研究者进一步拓广了研究,其中有关中国的长期收入分配论文是和Nancy Qian一起发表的。在学生Alvaredo的协助下,他还将这些论文研究有关的数据做成了“世界顶端收入数据库”(WTID)。
而我再来做一些补充,和学术无关的:
其实这个问题让我感到熟悉,记得当年大家入学后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你有去上过 Piketty 的课吗?”“他的课怎么样呢?”“他是个怎样的人?”以及一个意大利男生发自内心的追问:“ Is he good-looking? “
这说来也正常,Piketty 就是那种大家都想了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人。因为他名声在外,很多人在入学前都听说过他22岁博士毕业,23岁拿到 MIT 教职,两年后辞职回到法国,之后一手创办起 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最多的时候曾经一个人带将近十个学生这样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让人们更容易想起那种偏执工作狂型的法国左派天才,而大家更想知道身边的一名教授到底是怎样的。至于那个” Is he good-looking?“,大概因为对他娶了比他小很多的博士生的不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