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音笑声醉新春 文/ 陈梦雯 图/ 王家训 按照中国传统,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都算是过年。这期间,人们见面互相问候“新年好”!为了筹备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有一堆事儿忙活:准备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筹备年夜饭、采买礼物、探亲访友…… 比起忙碌的大人,孩子们就自在多了,他们有大把时间玩耍,即使玩得有些调皮过头,大人们也会看在过年的份儿上网开一面。于是,春节便成为孩子们的“嘉年华”,各种传统娱乐项目纷纷登场,玩得不亦乐乎。 羊年春节即将到来,中国国画家协会副主席王家训先生用传统民间年画的手法绘制了一组春节年俗画,介绍中国新年中的传统儿童娱乐方式。艺术家王家训1958年生于江苏东台,定居浙江杭州,号水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理事,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秘书长,中国国画家协会副主席。参加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及中国美协主办的一系列画展,作品被国内外众多机构收藏,并选为国礼赠送给国外首脑。 他绘制的这些富有民俗生命力,焕发浓郁东方文化气息的画面,让读者了解寄托着浓浓的年味儿,代代相传的中国春节传统娱乐。这组年画,每幅画面中均有五个孩童,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五子登科。这个典故出自中国传统启蒙 读物《三字经》,经曰:“窦燕山,有异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成为国家的栋梁。“五子登科”后来成为中国民间的传统吉祥图案。
放爆竹 过年期间,男孩子最热衷的游戏莫过于放爆竹了。在中国,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这一习俗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两年余年前。传说中,人们最早燃放鞭炮是为了驱赶一种山中的怪兽“年”。如今,人们则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而大年初一更是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情就是开门燃放爆竹,在哔哔叭叭的爆竹声中欢庆新年! 孩子们玩的鞭炮有两种,一种是小挂爆竹,系在长长的竹条一端,孩子拿住另一端,家长帮着点燃鞭炮,孩子们则紧张期待着,在爆竹响起的瞬间又惊又喜,继而开怀大笑起来。另一种爆竹则是单个儿大只的,立于地面不倒。在家长的看护下,孩子们拿着点燃的香伸长了胳膊去够那露在外头的引线,引线“嗞”地燃着,孩子们便捂着耳朵跑开,远远听那爆竹发出“乒”一声巨响,兴高采烈。
舞龙 中国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凡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舞龙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春节当然也不例外。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现龙的精气神。 孩子们的舞龙活动大都是自娱自乐,还不能用于正式演出。俗语云: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孩子们舞的龙通常都是用草绳做的,任他们嬉闹,舞坏了也不心疼。但是这其中还真就有年纪虽小,技艺就十分精巧的舞龙小高手呢!
唱大戏 在没有电视、 网络的年代,看大戏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特别是逢年过节,整个村子往往凑钱请戏班来唱上一台。有钱人家更是请上名角,来家中庭院为一家人表演。戏子的服装往往造型新颖、色泽艳丽,这看在孩子眼里可新鲜的不行。于是一有机会,邀上三五个小伙伴自己在家咿咿呀呀地学上一通,可是过足了瘾!
剪窗花 窗花是一种用于在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旧时的中国家庭多是木格窗,有竖格、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面张糊一层洁白的窗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有各式各样的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孩子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一幅幅吉祥喜庆的画面。
马上封侯 孩子们骑在马上,戴着猴子帽子,是取“马上封侯”的好彩头。“马上封侯”是一个成语,“马上”在汉语中有“骑在马上”的意思,但是更多时候指的是“立刻”“很快地”。 孩子骑在马上,头戴“猴帽”,是因为“猴”与“侯”同音。“封侯”则指的是“受封爵位”。这个成语通常形容立刻就有好事盈门。春节期间中国人很注重事事有好兆头,孩子们玩耍的项目也有吉祥寓意!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最早用于照明,后来成为喜庆的象征。最早的灯笼外层多以细篾等制成骨架,蒙以红色薄纸,内燃灯烛,发出红色的亮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逢年过节挂于家中,寓意来年吉祥如意。孩子们灯笼上的字是“马到成功”,这个成语意味着马一到,立即成功,这个成语比喻能够迅速地成功。
Remerciement à la revue Institut Confucius version française et chinoi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