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6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对原创] 韓素音的紀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1 23:02: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張明行 于 2013-4-21 23:09 编辑


韓素音是一位英籍女作家,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當年,父親攜手提錄音機去出席講座,把講話錄音帶回來給我聽。那是在我中學時代的事了。當時只知道韓素音是一位會講流利普通話的外國人,她講了不少她在中國生活的故事。

想起韓素音,是因為消息說,最近有一位法国女作家卡特琳 · 文慕贝(Catherine Van Moppès)的纪实作品《每个人的中国》(A chacun sa Chine)被翻译成中文,刚由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北京出版发行,摆上了巴黎 “友丰书店” 的书架。

文慕贝在华跟韩素音过从甚密,佩服西方血统的这位英籍著名女作家,对西方世界显示的骨气。她說,韓素音在北京斥责一个德国记者:“你们带着偏见和恐惧到这里来,以为黄种人将侵入全世界,战争就会爆发。但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你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法国作家茹尔 · 鲁瓦访华。他自认是个声名显赫的西方名流,一定会受到中国领导人接见,因迟迟没有音讯,觉得受了冷遇而忿忿不平。韩素音善意奉劝他,别来中国趾高气扬,要明白到西方殖民主义者横行东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文慕贝是作为法国新闻界的 自由撰稿人 最早到中国进行系列采访的。她立志严守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在《每个人的中国》書中有一个章节 - “欧洲人在北京”,描绘了一些住在 新侨饭店 里的西方人,说他们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患了 "精神病",翻来覆去不断地重复個人的主观偏见,好像中国人全都在准备生吞活剥地吃掉他们 ”。据她分析,西方人的 “精神病” 乃由白种人优越感所致。

與此同時,又讓我想到了,最近也有一位中國記者郑若麟在巴黎舉辦講座。因為他刚刚出版了一本以法文撰寫的,引发起了法国主流社会强烈关注的新书《中国人也是人》(Les Chinois sont les hommes comme les autres)。書中羅列了多樣法国人“害怕” 中国的原因 ,作者說 : "法中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 10 个小时的飞机行程。据统计,大部分法国媒体都向中国派遣了常驻记者,目前在中国共有57名法国常驻记者,其中大部分记者并不会说中文。法国民众就是通过他们的报道来了解中国,而他们的报道并不完全客观公正。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法国人 “害怕” 中国的原因之一。"

在法从事新闻工作 20 余年的郑若麟,还告诉现场法国观众 : "为什么中国没有进口法国高铁,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拒绝技术转让。他们认为中国人学会了技术,就不会再购买法国的高铁。但是技术转让并非产权转让,就像美国的苹果手机在中国制造,他们转让了技术,但是苹果手机还是美国人的。”

看來,兩個國家之間人民的了解,真不是只爭朝夕的事情。從「法蘭西思想之父」伏爾泰,他讀到由傳教士翻譯的 "趙氏孤兒" 開始,至今已經有兩個多世紀,但是,中國人在於西方人的概念中,仍然是一頭睡睡醒醒東方的獅子,假如無法親臨其境,別說外國人,就算是炎黃子孫自己,對中國的了解,也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了瞎子摸象。




韓素音

文慕贝

鄭若麟


@@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40 收起 理由
小玄子 + 20 很给力!
江南紫音 + 2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3-4-23 09:07:1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1:30:44 | 只看该作者
江南紫音 发表于 2013-4-23 09:07
好文章

謝謝紫音!祝你平安!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1:30:46 | 只看该作者
江南紫音 发表于 2013-4-23 09:07
好文章

謝謝紫音!祝你平安!
5#
发表于 2013-4-25 00:27:29 | 只看该作者
交流至上、共创美好明天。
6#
发表于 2013-4-25 08:33:45 | 只看该作者
張明行 发表于 2013-4-24 12:30
謝謝紫音!祝你平安!

明行好!很开心又看到你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1 18:54 , Processed in 0.030800 second(s), 25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