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话新闻] 午餐肉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08:1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快乐童年的标记
  
午餐肉,一种呈可爱的粉红色的罐头食品。罐头造型是两头为圆弧形的长方体,标准分量为每听12盎司。我们这代人记忆中,午餐肉是上海梅林罐头厂出的。提到午餐肉,就会想到梅林罐头厂;讲到梅林罐头厂,最先掠过的印象就是午餐肉。

现今广告语“×××一开,好事自然来”,我们小时候但凡家里要开午餐肉,也必有喜事,至少是有客人来要临时添菜。午餐肉开出来是按罐头形状一样带弧形的一坨粉红色的长方形,罐头一掀开就有种特别的引人食欲的香气,现在才知道那是一种香精味。不管如何,午餐肉的香味与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已紧紧连系在一起。

家里开罐头的活,好像总是男人的专利,小时候是爸爸,现在是丈夫,唯有他们才有这种本事操纵罐头上那把小钥匙。他们平时在厨房总显得那样笨手笨脚,唯独对付这把小钥匙,却操作自如得心应手,轻轻一卷,坚硬的铁皮就像柔顺的丝绢样轻易地被卷起来,然后将整坨午餐肉切成均匀的薄片,或用以做三明治的馅,或切成丁拌入色拉,浅粉红的既好看又好吃。

如果将其作为一只小菜,妈妈通常会打一只蛋,然后将切成片的午餐肉放在蛋液里浸一下,再放到平底锅里去煎,然后趁热蘸着辣酱油或番茄酱吃,是最好的最简便的来客添菜或下酒菜。孩提时的我和哥哥,最喜欢抓刚开出罐头切成片状的午餐肉,有种罐头食物特有的原味香,而且口感极充实,让正处于食欲极旺的青春期的我们,很有满足感。

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肉类要凭券配给供应,唯有午餐肉,是不需肉票就可以购买的。后来连午餐肉也要凭罐头券购买,好在当时不少家庭觉得罐头食品太贵不舍得买,白白放弃又不舍得,于是就悄悄将票券变卖。父母为了我们的健康,不惜买下这些罐头票再买回午餐肉,所以午餐肉对我们来讲,倍具一份亲情,好像是我们青春期一位悉心照料我们的老保姆,充满温馨和爱心。

1962年,哥哥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大学的伙食本来就差,再加正值困难时期,父母思念远离的儿子,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哥哥寄午餐肉罐头,用来改善伙食。但那是个只讲集体没有个人空间的时代,哥哥到后来才透露,一个宿舍五张双人床就是十张嘴巴,你如果躲在帐子里自己独自享受,就准会被众人的唾沫给淹死。所以每次家里寄去的吃食,都是十个人平分的。尽管如此,哥哥还是感到很安慰,午餐肉带给他的,更是父母的爱和关切,这是最重要的。

可以讲,午餐肉陪伴我们走过一段物质贫乏的路,令我们依然心感温暖满足。现今食物选择丰富,人们追求绿色食物,午餐肉之类的罐头食品,早已被人们打入冷宫了。

有一段时间,我移居香港,在异地超市重见梅林的午餐肉罐头,竟觉十分亲切。我发现,香港人仍对午餐肉十分钟情,一来便宜,好像港币五元五角一听,二来,香港人最普及的“餐蛋面”,就是在熟泡面上放一块午餐肉再加只荷包蛋,许多快餐店都有售,热腾腾的,便捷又好吃。不少白领的早餐,就是一客餐蛋面,有如上海人的大饼油条豆腐浆一样普遍。

香港常刮台风,一刮八号风球,交通全部停顿,商铺都关门。因此一般港人家中厨房,必常备几袋速泡面和几罐午餐肉。渐渐地,我也入乡随俗,就这样又重投午餐肉怀抱,看到储食柜里有几听午餐肉,就似乎心中有了底。

午餐肉可以有很多吃法:午餐肉鸡蛋三明治、午餐肉炒蛋、午餐肉煎一下再卷以芦笋蘸卡夫酱,是很可口的午茶点心……午餐肉真的很适合我等懒人享用,连必胜客的比萨饼,都会用午餐肉来增加口感,就因为其价格低廉。

在高消费的香港,午餐肉因其价廉物美(只售五六元一听,而港人人均最低工资约为四五千元),而广为平民百姓受用,别具温老暖贫的慈悲心怀。
  


二、午餐肉——判断美国经济的标志
  
午餐肉的慈悲心怀却是可以追本溯源的。原来午餐肉(Spam)本身,就是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由美国人荷美尔Jay C. Hormel研制出的一种猪肉产品,主要成分是少量猪肉加大量土豆淀粉再配以糖盐水。它可爱的粉红色是因为加了硝酸钠。

在经济大萧条时,人们买不起肉,由于午餐肉比牛肉猪肉便宜,又是熟的,打开就能吃,且有种独特的可口感,令它一问世就广受欢迎,在经济不景气时更受欢迎,被称为穷人的“牛排”。午餐肉制造商荷美尔也因此成了大富翁。

二战期间,午餐肉成了美军的随军给养。当时每个参战士兵随身带有个给养包,里面是巧克力二块,香烟一包、一瓶消毒酒精、一包压缩饼干,另外就是一罐12盎司容量的午餐肉。午餐肉随着美军征战各地而迅速推广至全球各地。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处处可见美军剩余物资倾销,午餐肉罐头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在当时的上海,午餐肉并不是穷人的美食,而属十分稀罕奢贵的食品。事实上,在上海,罐头食品一度总是属于高档食品的。午餐肉最早在上海,也只是在一些西化的白领家庭中才被接受,通常用于冷餐会上。

随着美国战后经济复苏,午餐肉早已从人们生活中淡出,并因其含添加剂而联合抵制午餐肉生产商。

但历史会惊人地重现。所谓世事难料,当下美国重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急升,导致一度为全球人视为楷模及无比神往的美国生活方式,也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回到大萧条时代。早已被健康饮食人士唾为垃圾食物的午餐肉,竟也卷土重回。

据英国《泰晤士报》12月7日的报道,午餐肉的制造商,位于明尼苏达州奥斯汀市的荷美尔(Hormel)食品公司,最近每日24小时轮班倒日夜赶工生产午餐肉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要。公司隔壁的附属屠宰场,每天需屠宰1.9万头猪才够生产需要。目前每罐约12盎司的午餐肉罐头,在美国售2.4美元,而如果是牛排的话,一磅至少6美元。难怪美国专门研究午餐肉历史的作者布莱克说:从心理上来讲,午餐肉是一种令人在逆境中获得安慰的食品。
《食品与生活》 2009年第0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2 23:02 , Processed in 0.022925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