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报》讯:记者 溪萍 报道 11月25日上午,2025海外华文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走进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这座隐匿于海岸风光中的专题场馆,以独特的建筑语言与珍贵文物,揭开了一段跨越百年的壮阔历史篇章。
纪念馆总面积达2344平方米,由同济大学李力教授团队匠心设计。为守护海岸原生风貌,建筑主体巧妙藏于地下,空中俯瞰呈清晰的“十”字型,既暗合“劳工神圣”的精神内核,更象征着一战时期中国命运面临的关键抉择。
场馆内,“世纪大变局”“最佳招募地”“万里赴戎机”等五大展区层层递进,近200件文物静静诉说着14万华工的远征故事——刻有编号的铜手镯是他们的“身份凭证”,锈迹斑斑的帽徽见证了战场硝烟,泛黄的招募证件与勋章则凝结着血汗与荣光。其中,华工马秀新的录用证书、潍坊籍华工的《路往纪事》日记等珍贵史料,生动还原了华工从威海卫等招募地出发,漂洋过海参与战壕修筑、物资运输、战地勤务的艰辛历程。
百年前,在“以工代兵”的战略背景下,14万华工告别故土,其中8万余名来自山东,他们在欧洲西线战场承担起最繁重、最危险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见证。”一位海外华文媒体记者表示,纪念馆通过建筑与文物的对话,让华工精神跨越时空,为海外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生动蓝本。此次探访不仅打捞起14万同胞的烽火记忆,更让这份家国担当与和平初心,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笔触,传遍五洲四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