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海芬)欣喜地得到《欧洲时报》总编梁杨的《贴心行囊外乡人》一书。其中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封面! 乍一看,它只是水墨笔触下的一幅异国风景:长城的脊影在远方延展,巴黎的铁塔静静耸立,墨色淡淡铺开,一条山路从东方蜿蜒到西方,画面中央,一位背着行囊的旅人,独自走在通往远方的路上……
我每次想到这个封面,心里都在微微颤动:那位旅人,明明走在巴黎的天光下,却像从故乡的晨雾里走来。他背着的那只行囊,装的不是行李,而是精神的重量——一支毛笔、一副乒乓球拍、一张京剧脸谱。那是他心里的中国,是他不愿放下的文化乡愁……
梁扬先生在书的前言中写道:“我的贴身行囊里,装了不少‘启闻启事’。”那是他与恩师启功先生的点滴回忆,是红六楼的往事与诗意。他的笔下,有书法的筋骨,也有京剧的婉转,还有乒乓的节奏感——那是一代学人带着祖国的文化底气,走向世界的姿态。 三十多年前,他从北京来到巴黎,走出国门,也走进了一种复杂的身份:外乡人。 他在法国生活了半生,却始终觉得自己站在人生的“边上”——不是彻底的巴黎人,也不再是纯粹的北京人。那份“钉子户式的外乡感”,让他在文化的夹缝中观察、思考、碰撞。他写过:“文化有时碰得温馨和谐,有时撞得鼻青脸肿。”这份自嘲与清醒,恰恰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柔软并存。 于是,在那书的封面里,东方的水墨与西方的地标并肩而立,不冲突,不张扬,却彼此成就——正如他的人生:那长长的路,是游子的足迹,也是文化的桥梁。从长城到铁塔,不只是地理的跨越,更是精神的延伸。 封面没有热烈的色彩,只有淡淡的墨迹,却像一首无声的诗。那旅人不回头,也不加速,只是坚定地走着:他知道,脚下的路通向未来,而背上的行囊,连着故乡。
封面让我想起一句话:“走得再远,也别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梁扬先生用半生的脚步,把这句话写进了书里。 在巴黎,他不只是漂泊者,也是守望者; 他用一支笔,让两种文明在纸上相遇; 他用一封面,讲述了一个中国人跨越半生的路。 于是,那封面的光与墨、山与塔、人与路,都不再只是风景。 那是一种信念,一种温柔的坚持: 背着文化的行囊走向世界,让灵魂有根,让步履生光。 而他,正是我在法国最敬重的读书人之一:一个真正纯粹的文化行者…… 相关新闻 梁扬双书首发,以笔写心声:《风梁话》《贴心行囊外乡人》在巴黎隆重启航 心得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读梁扬《风梁话》《贴心行囊外乡人》有感 梁扬:一幅画半生路——从长城到铁塔,装着故乡与文化的行囊走在异乡 巴黎生活日记 巴黎温州人太厉害!自制乒乓捡球神器小发明火出圈! 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