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报》讯:法国政局再度陷入紧张。前总理爱德华·菲利普(Édouard Philippe)近日公开呼吁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考虑提前举行总统选举,这一表态使得原本隐蔽的执政阵营裂痕首次暴露于公众视野。法国《世界报》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开篇——“人常常被自己人所背叛。” 一、从体面辞职到制度重建:菲利普的“有序退出论” 菲利普并非来自极左或极右阵营,而是曾与马克龙共事三年的前总理。与反对派要求“立即下台”不同,他提出的是一种“有序、体面的辞职”设想——在预算通过后,总统自愿提前卸任,并将选举时间定于2026年上半年。 在他看来,这样的举措既能避免法国陷入长达一年半的政治瘫痪,也能维护国际社会对法国制度稳定的信任。 从法律层面看,宪法并未禁止总统主动辞职,而政治上,这种做法虽然罕见,但在极端僵局中可视为一种“制度自我修复”。然而,这一提议同时带来两个风险:其一,可能加剧政党间权力竞争,使政治重启变为政治分裂;其二,也可能被解读为对体制权威的削弱,动摇第五共和国的总统制根基。 二、总统阵营的困局:信任流失与联盟瓦解 自三年前失去议会多数以来,马克龙政府一直在议会中艰难求生。政治妥协的能力不断受限,而内部团结也逐渐松动。 总理勒科尔努和司法部长达尔马南相继辞职,保持沉默。只有前教育部长、前总理伊丽莎白·博尔内(Élisabeth Borne)公开表达支持。她主张任命一位“无明显党派色彩”的新总理,并向左翼与工会释放善意,甚至提出可以考虑“暂停养老金改革”——那正是她2023年以宪法第49.3条强行通过、引发社会抗议的法案。 博尔内的表态虽未明确支持提前大选,但隐含着一个信号:如果总统愿意以让步换取稳定,她愿意配合制度性重建。 这场“内部分裂”折射出马克龙阵营的现实困境:缺乏足够的政治缓冲区,也缺乏新的整合机制。 三、解散与妥协:两条路、两种后果 面对危机,马克龙的选择极为有限。 第一条路是——重建跨党妥协。如果勒科尔努的“最后谈判”能够达成部分共识,通过2026年预算案,那么政府或可维持至下一个选举周期。此举有利于稳定经济政策、维护法国在欧盟内的信誉,也能减缓社会撕裂。 第二条路则是——再次解散国民议会。 这是宪法赋予总统的合法权力,但也是高风险的政治赌博。早在8月底,菲利普就警告,如果预算案再次受阻,解散几乎不可避免。然而,如果新的选举依旧无法产生稳定多数,法国将陷入更深层的制度性危机,而马克龙本人将不得不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勒科尔努在最近一次公开发言中表示,最后的谈判“似乎让解散的前景变得遥远”,这意味着总统仍有机会通过政治协调、而非制度重启,来化解僵局。 四、何为“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 在当前局势下,马克龙的核心任务已不再是巩固个人权力,而是重建国家治理的可持续性。 无论他选择提前大选、解散议会,还是任命一位“技术型总理”,都应以三个标准衡量: 是否能确保国家预算与公共政策的连续性; 是否能恢复公众与议会之间的信任; 是否能避免政治极端化、守住共和制度底线。 一场提前总统选举或许能“重启政治”,但也可能加剧对立;而维持现状虽显得保守,却能为妥协争取时间。真正符合法国利益的,不是行动的速度,而是政治的稳度。 五、结语:危机之中,考验“第五共和国”的弹性 法国政治的复杂性在于,它既要保障总统的强势,又要维系议会的代表性。如今,这种平衡再次受到考验。 马克龙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出决定——是以主动让位换取制度更新,还是以重组政府寻求新平衡。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危机已经超越个人命运,而成为对第五共和国制度成熟度的一次检验。 正如一位法国学者所言:“法国需要的不是新的总统,而是新的信任。”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