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报》讯:说起法国,你会想到什么?有人会说葡萄酒,有人会说奶酪,但还有一样东西绝对绕不开——法棍(Baguette)。这种细长、外壳酥脆、内部松软的面包,早已成为法国的国家符号,甚至和红酒、奶酪并列,被认为是法国人生活方式的象征。可别以为它自古就有,事实上,法棍的历史比你想象的要“年轻”,它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大约是在20世纪初的巴黎。 从维也纳到巴黎 最早的灵感要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当时一位名叫奥古斯特·臧的奥地利人来到巴黎,开设了维也纳式的面包坊。他带来的制作方法与法国传统的圆形厚重大面包截然不同:新工艺让面包更轻盈,外皮更薄、更脆,很快赢得了贵族阶层的青睐。随着白面包税取消,这种原本的“奢侈品”逐渐被普通工薪族接受,并在形状上越来越修长,最终形成了我们熟悉的长棍模样。 巴黎的“传说” 关于法棍的诞生,还有不少传奇故事。有人说是拿破仑为了让士兵更方便携带,把圆面包改成长条状;也有人说是在修建巴黎地铁时,为了避免工人因刀具引发冲突,于是干脆发明了可以直接掰着吃的法棍。虽然这些故事更像是趣闻,但也为法棍增添了神秘色彩。真正推动它普及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条法律:规定面包师不得在凌晨4点前开工。传统大面包需要更长的发酵时间,但法棍体型纤细、烘烤时间短,正好满足法律和市民需求,于是迅速流行开来。 名字与标准 “法棍”这个名字大约出现在1920年前后,专门用来称呼这种细长、两端尖的硬皮面包。1920年,巴黎所在的塞纳省还对它做了规定,明确了长度(约40厘米)和重量(至少80克)。30年代起,法棍的品质不断提升,人们一天要买两次,因为它容易变硬,没有任何防腐剂。二战后,面包工业化,面粉质量下降,但法棍却因此进入了更多家庭,成为真正的日常必需品。 法棍的身份象征 进入现代,法国人开始意识到法棍不仅是一条面包,更是文化遗产。1993年的一项法令明确了“传统法棍”的制作标准:只能使用面粉、水、盐和酵母(或酵头),不许添加剂,必须在面包房现场完成揉面、成型和烘烤。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将“法国法棍的文化与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把它提升为世界共享的文化符号。 一条面包的意义 如今,每天法国人要消费数百万根法棍。它价格亲民,人人买得起;它代表简约与分享,可以在家庭餐桌上与汤、奶酪、葡萄酒相伴;它也是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温柔一隅——清晨拎着一条热乎乎的法棍回家,几乎是法国街头最常见的画面。 所以说,法棍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它凝结了历史、工艺与生活智慧,也承载着法国人对家庭、社区与生活艺术的理解。小小一条面包,既能让你咬到香脆的口感,又能让你体会法国人那份深植于日常的“浪漫与自豪”。(来源:sortiraparis)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