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报》讯:法国教育部最近发布的最新一期校园霸凌“晴雨表”引发了巨大争议。这份报告在 7 月低调公布,从原本的 62 页“缩水”成仅仅两页。研究者们批评,教育部用极为苛刻的标准来界定霸凌现象,几乎只把最极端的暴力行为算作校园霸凌。 数据“缩水”:3% vs. 一半学生 根据教育部的数字,小学阶段只有 3% 的学生被认定遭遇霸凌,初中为 5%,高中为 3%。然而,研究者指出,一半以上的小学生都表示自己“经常或非常经常”遭遇心理、身体或性方面的侵害。哪怕只是被嘲笑、推搡或在网上辱骂,只要反复发生,就足以构成霸凌。 问卷标准:必须勾选8项以上 教育部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需填写一份问卷,小学生需回答 14 项可能遭受的侵害,初高中生则有 21 项(包括性暴力和身体侵犯)。但要被认定为“遭受霸凌”,必须勾选至少 8 种不同的侵害,或者在 7 道有关“校园生活质量”的问题中有 5 道选择否定答案。专家们批评,这样的标准过于苛刻,导致大部分受害者被“排除在外”。 专家批评:定义过于狭隘 反霸凌研究先驱让-皮埃尔·贝隆表示:“只要学生反复经历其中任何一种侵害,就应该认定为霸凌,而不是必须符合教育部那样的复杂条件。”其他研究者也认为,这种方法严重低估了霸凌的规模,让只有“每天经历地狱般生活”的学生才有可能被统计进去。 社会关注:数字背后的现实 事实上,《20分钟》披露的数据表明,三分之一的初高中生承认自己经常遭受至少一种侵害。专家质疑,教育部的做法是在“粉饰”问题,把本应严肃对待的霸凌现象淡化成微不足道的数字。(来源:20分钟)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