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报》讯:音乐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法国流媒体平台 Deezer 上,超过 18% 的新曲目完全由 AI 生成。有人担忧这是“假音乐”的入侵,但也有艺术家坚信:AI 不仅不是威胁,反而是灵感的伙伴。 AI,不只是冷冰冰的算法 法国电子音乐人 DeLaurentis 在昏暗而充满电子设备的工作室里,将人工智能当作“合作者”。 她说:“我用自己的声音训练模型,它可以克隆我的声音并与乐器结合。” 在她的专辑《Unica》中,AI 成为了“数字姐妹”,与她一起完成作品。甚至在最新的尝试里,AI 能根据她的声调变化,实时生成视觉效果。 另一位法国音乐人 Benoît Carré(艺名 Skygge) 也有类似体验。 他把乐谱、声音和采样“喂给”AI,再从它的反馈中获得从未想象过的编曲灵感。“AI 给出的结果本身可能不是音乐,但能触发意想不到的创作路径。” 当已逝的歌手“复活” 在 Carré 的项目 Chansons impossibles 中,AI 被用来让乔治·布拉桑或达莉达“演唱”现代歌曲。 比如:布拉桑演唱安吉尔的《Balance ton quoi》,或达莉达唱 PNL 的《Autre Monde》。 表面看是 AI 在“造假”,但 Carré 强调:“所有的演唱其实都是我自己完成的,只是借助 AI 技术赋予新的表现力。” 流水线音乐的崛起 与此同时,AI 也推动了另一股潮流——音乐工业化。 像 Suno 这样的软件,可以在几分钟内生成完整歌曲。去年,拥有百万粉丝的乐队 Velvet Sundown 承认使用了 AI,引发轰动。如今,每天上传至 Deezer 的音乐中,AI 生成的已经占到 18%。 Deezer 被迫采取措施:他们开发了检测工具,并在识别出的 AI 歌曲上加标签。 创新总监 Aurélien Hérault 解释说:“我们不反对 AI,但不能让平台被海量作品淹没,最终伤害所有创作者的收入。” 音乐人的担忧 音乐著作权协会 Sacem 警告:如果趋势持续,27% 的音乐创作者可能消失。 在流媒体收入本就微薄的今天,AI 大规模涌入,可能成为压倒独立艺术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棘手的是:如何界定“AI 音乐”? Deezer 研究员 Darius Afchar 提出:“今天我们只标记 100% AI 作品,但未来怎么办?如果歌声是 AI 生成,乐器是真人演奏,那该算哪一类?” AI 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超级歌手”? 答案尚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音乐不只是技术产物,更是人类心灵的表达。AI 可能是一把新琴,而真正拨动琴弦的,仍然是人。(来源:20分钟)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