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西海下南洋 古時,三水的白坭窦以外是浩瀚的西江,白坭人一直把西江叫做「西海」。船只驶下西江,就叫「出海」。 《三水縣誌》中记載,三水设縣時,與附近的高要縣的七八亇地方组成,它们当時与白坭隔江相望。 這意味着,白坭人如果要到縣城裡去,就必須克服横渡西江的困難。浩翰的西江,在白坭人的骨子裡植下了奋楫击流的勇氣基因。 白坭當年是珠江三角州和附近各州县所在地的重要城镇,据史书记載,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1662-1850)白坭渡口可直達肇庆和广州,是這條經济走廊上重要的一環。 白坭先民还創造了一段段「出西海,下南洋」的奋斗傳奇,他們自白坭窦到西江恒竹码头奔赴南洋。鼎盛時期,有大量人口和资金湧入。 那些年的西江上,官賈商船舟檝相連,白坭呈現「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户商」的繁荣景象,一度被誉为「西江第一大港」。 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当時有鄧家讓先生,作为商贾代表,众筹40万元,遠赴南洋北婆罗洲沙涝越,租赁土地8千多亩,组建首家广东农业公司,成为第一個到马來西亞投资开發的三水人。后來被誉为马來西亞发展区诗巫市的开拓功臣。 鄧家讓從四會、清遠、三水等地招募華工830多人前往开垦种植胡椒,还辟建码头名曰「广東港」以運销產品。 由此可見,白坭窦是白坭先民们「出西海 下南洋」,演绎奋斗傳奇的始發地。 在這裡,筆者聯想到了法國西海岸的聖米歇尔山,那年聽導遊先生說,首先到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國人,就是由這裡附近出海橫渡大西洋的,那也是一條大河的出口位置。 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西班牙的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不過,中國明朝的「三保太監」鄭和早在15世紀初就展開遠洋航行。鄭和自1407年陸續七次下西洋,造訪30餘國。 西方人的出海和東方人的出海,志向迴異,有講不完的辛酸故事。 在20世紀初,有近6萬名三水婦女「下南洋」,漂洋過海遠赴馬六甲海峽打工養家,「紅頭巾」是新加坡人民對這亇群體飽含尊敬的昵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