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法语 C1 课本的第 232 和第 233 页时,我看见两处写到“尼采”,但拼写却完全不同:一个写作 nietzche,一个写作 nietzscheen。 我顿时愣住了:到底哪个才是对的?还是说两种都有道理? 带着疑惑,我又查了查其他资料,结果却冒出来一堆奇奇怪怪的拼法,看得我一头雾水。 我是个很古板的人,尤其碰到这样有名的人物,名字拼错总让我浑身不自在,必须搞明白。 于是,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把手头能找到的所有资料都翻了一遍:谷歌、百度、维基百科、ChatGPT…… 以下就是我查找的过程和最终的答案。 我先在谷歌上搜索“nietzche 和 nietzscheen 的区别”,点开一堆论坛,只见网友们吵成一团;又去百度查,结果也是众说纷纭;最后干脆求助 ChatGPT,请它耐心地逐字逐句帮我分析。可我还是不放心,又打开维基百科的德语、法语、英语条目仔细核对。查着查着,我甚至有点抓狂:为什么拼个名字也要这么费劲? 可正是在这种几近崩溃的过程中,我终于搞明白了一个最简单、最重要的结论: ✅ nietzche 和 nietzscheen 都是错的。正确的拼写,就是 ChatGPT 一开始就指出的——Nietzsche。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拼对 Nietzsche,不仅仅是写对一个名字而已。
它回答说: 把 Friedrich Nietzsche 翻译成“尼采”并固定下来的,是五四时期的翻译家 李石岑。经由他和同时代作家的普及,这个译名逐渐成为中文世界的约定俗成,并沿用至今。 这让我愈发感慨,名字背后藏着的,不只是拼写规则和翻译习惯,更有一代代人不断拆解、重建、理解的努力。 拼对 Nietzsche,更像是在提醒我:读书,从来不是一件舒服的事。读书,本身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我拆解。 你带着骄傲、带着习惯、带着现成的答案走进去,却发现书里什么都不迎合你,什么都不顺从你。 尤其是读尼采。他的文字跳跃、凌厉、矛盾,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剥掉你身上的旧皮,让你不得不直面深渊、面对混乱,然后一点点拼回一个新的自己。 可现代人读书,总想着快速、准确、无痛地“看懂”,最好看完还能顺便发几句漂亮的金句。 但好书从来不是用来“看懂”的。 尤其是尼采这样的书,你必须先做好心理准备:它会逼疯你、拆掉你,让你在混乱里痛苦、挣扎,然后慢慢找回秩序。 所以我现在明白了:拼对 Nietzsche,这个小小的细节,其实就是一个隐喻。 它提醒我:拆掉惯性,拆掉预设,拆掉那些自以为早就懂了的东西,然后耐心、笨拙地,把一个陌生的世界,一点点拼回来。 毕竟,尼采早就说过:“你必须心中有混沌,才能诞生出跳动的星辰。” 读书也一样。你得先被逼疯,才能真的被改变。 尼采小传 尼采,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古典语文学家、诗人和作曲家。他 26 岁时成为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是当时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尼采以锐利的语言、独立的思想和对西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性批判著称。他提出了“权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等概念,对 20 世纪哲学、文学、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年,尼采因精神疾病退出公众视野,于 1900 年去世,终身未婚,被誉为“锤子哲学家”——他用思想的锤子砸碎偶像,也砸碎了人们自以为稳固的世界观。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