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也過端午節 雖然端午節與新春、中秋、清明節並列,是中國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維基百科資料顕示,這是一個屬於「 漢字文化圈 」的傳統節日。 但是在2025年的巴黎,由「法中龍舟委員會」主辦的第三屆法國龍舟嘉年華,在巴黎近郊的馬恩河谷一個省級公園湖畔舉行,卻吸引了6千中外民衆前來參與共慶。各大中外媒體記者雲集報道了活動。 龍舟嘉年華熱鬧開鑼,在岸上,世遺文化項目紛紛登場,中外嘉賓大顕身手。在水中,龍舟健兒振臂力爭上遊。甚至有藝術家在水中央的龍鳳呈祥艇上揮毫展示水墨書畫。 由十多個法中協會組成的6艘龍舟,在湖上進行競賽時,法語和中文號子與槳板齊飛,激起串串浪花,觀衆在岸上吶喊助戰,氣氛熱烈,又一次成就了中國節慶傳統文化的名場面! 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在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因為天氣漸漸變熱,蛇蟲鼠蟻開始活躍,瘟疫漸多。初始時,是中國古代部族在夏季開始時為了驅除瘟疫而舉行的儀式。部族中有崇拜龍圖騰的,便以龍舟競渡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屈原投江後,居民為了不讓屈原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舟)希望找到屈原的玉山。 端午節的相關習俗有四,一是包粽子吃;二是喝雄黃酒強體卻病;三是在門窗外掛艾草,這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具備醫藥的功能;四是佩戴香包,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裡面放置蚊蟲都敬而遠之的好聞香料或乾花,古代的女子常以此為訂情信物,送給心儀的對像。 法國和中國僑商學界聯手舉辦的端午節活動一年比一年旺場,看來維基百科資料庫的這句話要改寫了:「 端午節是中國等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已經走向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