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 雖然在現今科技下,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媒體,與遠方的親朋好友聯繫,但是人們卻仍然不遠萬里,不辭舟車勞頓地爭取團聚,到底有什麼好處? 顯然地,線上交流滿足不了情感需要。 擁抱的力度、眼神中的笑意、共餐時食物的香氣,都會強化歸屬感,面對面互動時,大腦的鏡像神經更活躍,令人更能共情對方的喜怒哀樂。 尤其是具有儀式性的聚會,更是構建共同記憶最佳的場合,能強化個人身份歸屬的認同。 就如海外遊子回鄉,無論任何理由,都是為了進一步確認「我是誰」、「我屬於哪裏」。 見面的時候,大家會自動放下手機,進入相處狀態,專注於深度對話,激發創意,收獲共鳴。 在創傷或情緒低落的時候,陪伴更能提高安全感,如同加固了免疫系統。 有心理學者指出,定期接觸能緩解慢性壓力,降低憂鬰風險。人際關係的品質是影響壽命和幸福感的關鍵,這是文字或表情符號難以取代的。 長輩的處世智慧、家族故事、地方方言等,往往在圍爐閒話時不經意地傳遞出來。這種「隱性知識」需要觀察語氣、表情來理解,遠比影片教學更直覺有效。 「聚會」是現今數碼時代的「必要奢侈」。它提醒我們:人類終究是需要呼吸相同空氣、共享共處空間的社會生物。這種相聚未必需要頻繁,但如同定海神針般的存在,能幫助我們在虛擬洪流中,保持真實的坐標。 沒有什麽比活色生香的聚會更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