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到地中海 讀历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個要求是记性要好。想明白故事說什么,心中還必須要有一張地圖。 寫历史的作家更不容易,因为他必须自己先行弄明白了,才能下筆。特別佩服他們。 在地圖上,幾千年之間发生的事,有無數的人物曾經出現,如何來?如何去?來去之間做了些什么?為什么要做,做成了什么后果?他們的後代与今人有什么关系?地圖上那裡還可以找到他們的雪泥鴻爪? 從中學教科書中,我們知道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更遠年份的历史書卻告诉我們,由於战争,在公元前814年到前123年,法国人的祖先不斷地改名。 從雅利安人到凱爾特人,凱爾特人是希臘人命名的,羅马人打贏了希臘人,於是又要改名了,變成了高盧人,直到了17世纪才建立法兰西帝國,成為法國人。 雅利安人是在公元前1800年前後來自中亞细亞的,諾亞方舟中的諾亞的其中一個兒子雅弗的子孫。他們源自亞洲的中亞細亞大草原。 由北海到地中海,縱橫万里,說的都是凱尔特人曾經的版圖,到处都可以看到凱爾特人的圖騰,那是一只鬃毛倒豎的野公豬。至今在法國的某些名勝古跡中仍然被妥善保存着,供遊客參觀。 當年凱爾特人生活的土地,和今天的六角形法兰西大致相同。 談到歐洲的文明,都在強調希臘羅馬的輝煌和偉大的文明,他们傳承的方式是什么?通商當然是有的,但主要還是通過战争。 參觀過一個遺址,他們指出,凯尔特人做的武器是最好的,為了準備一場战爭的盔甲,要好幾年的時間。那時候打的仗,动不动就是以百年算。 有多部得過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對當年的战爭場面拍摄得氣魄磅礴感人,有一部一开場,就由希臘最偉大的雄辯家在广場上高呼:「戰争!戰爭!」,情緒激昂,極具煽動之能事。 感慨是,一切都应該只是历史回顧,何以到21世紀,仍然要以化玉帛為干戈來解決問題呢?而且不止是北海到地中海,而是大西洋到太平洋。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