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記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又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仿效,在這日祭祖扫墓,历經世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的风俗节日。 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记得小時候,家乡常常在清明节期間發生山火,原因是人們在焚化纸錢時留下了火種。 山火很可怕,火乘風势,撲救無從,有時會烧上好幾天。 近年來,说全國各地都在提倡,在清明节改以献上鲜花,來代替焚化紙錢去祭祖。覺得是文明前進了一大步。 在法國,也曾經隨朋友去掃墓,除了鮮花之外,他們會自備一個水桶。墓地有公共水龍头,方便人們接水,用來洗抹墓碑,然後獻上鲜花,有花束花圈,也有盆栽或精美的陶瓷雕塑。 在墓園附近,多會开有專卖花店。法國人也有清明節,在11月1日。屆時花店門前的行人道上也會放滿了鮮花盆栽。 朋友的親友平時很少見面,在墓前互道问候,閒話家常,算是向先人汇報生者現況平安,好让死者含笑九泉。 法國人不會在墓地野餐。告訴他們中國人焚烧纸錢的習俗,街上會有專門售卖大額冥鈔的商店,在扫墓時焚化,亲人在阴間會收到。大家族更會抬上整烧豬,請專人在現場斬件开大餐。聞言,法國人的臉上會出現匪夷所思的惊訝表情。 有一首耳熟能詳的清明节詩詞是這样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它來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人在扫墓之後衣衫尽湿心情太壞,想借酒消愁,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畫面正合這四月花季的景色,或许在找酒家的路上,愁人的坏心情已經消除泰半。 今年清明節的巴黎,不見雨紛紛,見賢思齊,也得詩一首: 清明朗日澄空, 高照亮麗乾坤。 一樹李花遙送, 鐵翼情牽鄉心。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