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思憶七 《 儒道佛 》三教之中,以道家《老子》道德經所传达的思想在欧洲流传影响最广,據悉其译本发行量仅次于《圣经》,是被翻译为欧洲文字最多的中国典籍。 其實《 儒道佛 》的立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約在公元六世紀中後期,逐漸形成儒道佛三足鼎立之勢。史稱「三教合流」。 三教概念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階段,唐宋是一個階段,元明清又是一個階段。 在最初,雖然有三教之稱,不過彼此獨立。之後才相互影響,互相融合,最後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宗教系統。並影響了周边國家。 在北京,有個「三廟一塔」景區,分別指的是:文廟、紫清宮、燃燈塔及其附建的佑勝教寺。 儒道佛三教在這裏互為緊鄰而又相互獨立,呈品字形佈局。燃燈塔始建於北周,紫清宮建於明代中期,三教和諧共存了400餘年。 唐高祖李淵曾下詔,稱「三教雖異,善歸一揆」。宋孝宗寫《原道論》,提倡「以佛修心,以老治身, 以儒治世。」 儒家的主要功能是「治世」,確立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禮儀規範和典章制度,是一種治理國家的意識形態。 人們素來嚮往長生不老的神仙生活,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主要功能就是「治身」。 佛教則主要是「治心」,在消除煩惱的修心養性方面, 有着明顯的優勢,思想資源豐厚。 佛道兩教,配合實踐儒家的倫理規範。尤其是佛教,在民間社會還承擔了許多慈善救濟的實際功能。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假如心生五毒,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不再可能明心見性。這五種心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藥般妨礙修行,故稱五毒。 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佛教的經典名言佳句很多,常常以為是道家之言,卻原來是來自佛家,又或在儒家經典中也見過。諸如: 菩提本無树,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尘埃。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無雲万里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閒。 知足常樂,風清月明。 萬發緣生,皆系緣分。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佛。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欲平大地,先平心地,心地若平,大地自平。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述名句,觀之耳熟能詳,可見早就深入民心,分不出來自那一家了。 法國朋友认為,「道」最接近他们的神。不管神學家们如何解說,在崇尚自然這一点上,法国人是頗為虔誠的。從他们對印象派画家的艺術作品的追捧上,可見一斑。 法國的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國啟蒙運動中的重要思想家,也是自然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至今,仍然有人以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與老子的哲學觀在教育上的意涵和比較來做文章。 是東風西漸還是西風東漸,说得清楚嗎?重要吗?闲來涼風有信吹吹心曠神怡便好。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