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思憶五 中华民族的礼教,來自於儒、释、道三家。刚到巴黎時,听到有幾位同學在討論這個问题,其中有一位是研究漢學的法國人,他的普通話說得非常標準。 他說中國人很幸運,有上述這三個禮教可以沿用,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智慧來引導情緒。 例如在人生得意時有孔子的儒家,時時提醒自己「克己服禮」「滿招損,謙受益」。孔子常常強調謙虛的重要,《論語‧為政》記載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些千古名句,也是今人立身处世的智慧。 儒家懂求倫理道德,即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父子的關係、家庭的關係、社會的關係等等,其中君臣的關係,在現今社會中,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文化修行的中心有仁、义、礼、智、信。 人生失意時,中國人有道家文化來疏导,主要精神是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修养德。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和列子等。經典名句有不少: 「上善若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等等。 《道德經》是为道家的寶典。 人生到了最後階段,還有佛門可以依归。释,即釋迦牟尼,佛教的奠基人。 佛教教育不只單單講這一生,還講到過去,還講到未來。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長治久安,最主要靠的,是因果教育。 佛家提倡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不歌舞及旁聽、不坐高廣大牀、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 佛門金句中,最喜歡的是「惜取眼前人」「放下自在」「戒貪嗔痴」和時時提醒自己和身外物「斷捨離」。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