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半夜 古人没有时钟,有太阳的天气,尚可以日影看出是什么时份,晚上也可以凭月亮移动的位置猜出夜有多深。但如果是多云的阴天,岂不乱了方寸? 古人有鼓楼和钟楼去报时,有个词叫「晨钟暮鼓」,可能正是计时方法的一种。但负责击鼓敲钟的人又凭什么计时呢? 除了观天,或许可以用水滴,或焚香去计算吧。古装电影里的秀才考状元,就是以烧完一柱香的时间来收笔交卷的。香有粗有幼,幼香可以用来为厨子控制火候计时、为顽皮捣蛋的小儿罚站时,或为习武之人扎马步练功计时。 穷乡僻壤可能没有资源建钟鼓楼,但至少可以安排一个村民以敲击响亮的木器梆子报时,称为打更,沿途顺便巡视一下治安。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为子时,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 「三更半夜」这个词,却不全是来自这里,而是与两个人物有关。 现代人把三更半夜才睡觉的人称之为夜猫子,在宋太宗时代,有两位大名人,是出了名的夜猫子,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 《宋史·赵昌言传》内着:「四人者 (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 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这里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肯散去,当时人们便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了。 「三更半夜」能成为人们的一个常用俗语,与宋朝的夜生活有密切关系。 宋朝的夜生活对比前朝各代而言,自由开放得多。夜市要是闹到三更,在唐朝根本行不通,因为在唐朝,夜里是实行宵禁的。 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当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 会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 在两鼓之间,凡是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人,就会触犯宵禁律令,要杖打二十。 到了宋朝,这些律令被废止,宵禁也被解除,宋人才又可以通宵达旦地过自己喜欢的夜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汉语成语的产生,都有其独具的历史背景。没有宋代经济的繁荣,没有宋代夜生活的开放,也就没有「三更半夜」这个俗语的产生。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