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原创新闻 查看内容

读《苏东坡传》 巴黎明行坐家日记(739) 2022.11.7.

2022-11-7 22:49| 发布者: 海芬心语| 查看: 189| 评论: 0

摘要: 读《苏东坡传》 自那首千里共婵娟的《水调歌头》开始就喜欢苏东坡,觉得他是一位自带阳光的诗人。 有了唐诗宋词的先入为主,在西方生活了几十年,竟找不出一位能在心目中有同等份量的来。俗话说先入为主,于此是本人 ...

读《苏东坡传》

自那首千里共婵娟的《水调歌头》开始就喜欢苏东坡,觉得他是一位自带阳光的诗人。

有了唐诗宋词的先入为主,在西方生活了几十年,竟找不出一位能在心目中有同等份量的来。俗话说先入为主,于此是本人的最佳写照。

中秋时收到友人一篇名家写名家的苏东坡生平简介,小编了一下。看样子新冠未克,闭关仍需继续,且借诗人身上一道阳光,温暖一下冬至之襟。

作家林语堂说: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就是苏东坡。他引证了只要心态足够好,世间苦乐何足道。

也无怪乎林语堂这么说,苏东坡这人,确实值得人们的偏爱,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能自得其乐。

他又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看不惯奸臣,看不惯伪君子,嫉恶如仇。

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是美食制造家,又是酿酒实验家,是工程师,他还修仙炼丹,毕生都渴望见到仙人。

他是一个真正活得快乐的人,别人看了或者听了他的人生,也会觉得快乐。

写《苏东坡传》的林语堂就说,写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01

103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性格古怪,思想独立,沉默寡言。

一介白衣书生,没有功名,也不见才名,精神还饱受摧残,他用一个玉镯子换来一幅张仙人的画像,挂在家中,过去七年,他天天对着仙人祈祷。

这一年,12月19日,他的大儿子苏轼出世了,三年后,小儿子苏辙也来到了这个世界。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三苏,终于聚齐了。

苏洵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天才,年轻时不爱读书爱玩乐,二十七岁时才发奋读书,但也是时运不济,考试名落孙山,后来还跟着两个儿子一起进京赶考。

他的大儿子苏轼,聪颖无比,六岁入学,放学回家就盯着鸟窝看,但心善的母亲告诫过他们,不要抓鸟。

十岁能写不凡的诗句,有一次,苏洵外出游学,苏母教苏轼读书,读到《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

苏轼问:“如果我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苏母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范滂何许人也?有诗云:

“慨然揽辔志澄清,

一激谁知党祸成。

母子可怜终死别,

庶几广孝在扬名。”

总言而之,少年大志,澄清宇内,志行高洁,勇敢无畏。而十岁的苏轼,想做的就是这样的人。

此后,他读经史,读诗书,也像那个年代的所有读书人那样,努力备战科考。

02

18岁时,苏轼“博通经史”,能诗善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下,他娶了15岁的王弗。

第二年,十六岁的苏辙也成了亲立了室,父子三人便带上盘缠,启程赴京。

这时候的苏洵已47岁,拿到了两封推荐信,一封是给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还有一封是给大诗人梅尧臣的。

苏轼参加科考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名为《刑赏忠厚论》的文章,欧阳修大喜,想评为第一,但他觉得这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好放在第二名。后来才知道,这是眉山苏子瞻之文。

同为考官的梅尧臣,发现文章里有一段: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梅尧臣自诩熟读经史典籍,却想不到这句话出于何处,但又不好直说。便问苏轼:“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轼说:“是我所杜撰。” 梅尧臣大惊。苏轼接着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之中耳。而欧阳修读了苏轼的信,对同僚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据说欧阳修还对儿子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将无人再谈论我。意思是,他们将谈论苏轼。

苏轼的官场生涯开局大好,但天有不测风云,家中竟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不得不赶回家奔丧。

守丧三年,重赴京都,沿途所见,风光旖旎,有樵夫在山中砍柴,有苍鹰在天空悠哉悠哉地翱翔,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苏轼也想,人生苦短,这样为了功名利禄而活在枷锁之中,究竟值不值得?

有老船夫给他们讲些鬼怪故事,苏轼听了,他想:“人也许可以成仙,苦难就在于难忘人欲耳。”

他一生都相信有神仙,也相信自己可以成仙。

一路下来,兄弟二人诗歌唱和,抵京之时,写诗已然百首。

此时的苏轼,仕途之路不断向上,文名也日渐高升,他们与名家交往,诗文为人所爱慕,可谓志得意满。

03

苏轼的人生里第一次和弟弟分离,是在1061年,他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

此后三年,苏轼在京外,弟弟在京城,两人一月互寄诗一首,隔空唱和。

在凤翔,处理完公务,苏轼就出去游玩,夜间举杯在手,月影婆娑。

他为人处事,天真浪漫,交友广阔,而且推心置腹,妻子警告他,速成的友情是靠不住的。

那时候的苏轼,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忙起来,不忙就不爽。

凤翔干旱,农民求雨,可雨还不下,苏轼就开始写文章给管雨的雨神讲道理,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堆。

后来终于下雨了,他高兴不已,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

他知道,人活着,还是要信点什么,所以他不说农民迷信,不说求雨没用,反而自己也跟着向天祈祷。

他一生所到之处,不是治水,就是救旱。

还与各种牛鬼蛇神打交道,有一次,随从里有一个人突然发疯,脱自己的衣服,直到脱个精光,其他人说这是触怒了山神,苏轼走进庙里,向山神讲道理。

又有一次,儿媳中了邪,如同鬼上身,他也同鬼讲道理,讲着讲着,儿媳果然好了。

他有个上司,人不坏,但他拜见时,老是让他等,他就写文章微微嘲讽捉弄。

后来,被安排到史馆工作,苏轼不以为逆,反而乐于有机会阅读大量的珍本典籍。

可他的妻子王弗却突然病逝了,次年四月,父亲苏洵也因病去世,苏轼回家奔丧。

等他再次回到朝堂时,王安石的新社会实验已经开始了。

04

1069年,苏轼兄弟守丧期满,重回京都,那年王安石被认命为副宰相,大刀阔斧地清除异己,培养自己的势力,全国开始变法,官场变得乌烟瘴气。

无数读书人群起反对,苏轼也不赞同。王安石是个倔脾气,一意孤行地变法。

一大波朝臣都劝不动,皇帝也不听劝,很多人心灰意冷,欧阳修遂辞职养老,退隐林泉,司马光被派去外地工作。

苏轼也是倔脾气,坚决不与王安石为伍,可皇帝不听劝谏,他写了一份万字谏书,也毫无作用。

为了眼不见心不烦,便索性离京工作,做了杭州通判。

他说:“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他就是这么真诚,说自己就是贪恋君恩,所以不去隐居。

苏轼和杭州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杭州,不能不想到苏轼,想到苏轼,也不能不想到杭州。

初到杭州住处,南见钱塘江,北望西湖,在公馆俯瞰西湖,这一看,我们的诗人就找到了快乐。

清晨起身,打开窗户,西湖上小舟点点。

出口成诗: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西湖附近三百六十寺,苏轼走到寺庙,与山僧闲话,在暮色黄昏、万家灯火中缓缓归家。

他常常漫游山中,向老和尚借来一把躺椅,搬到竹林阴凉处,脱下长袍褂子,赤背躺着睡觉。

偶尔闲情到了,也帮助妓女写词戏弄高僧。

“溪女方偷眼,

山僧莫眨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

不见老婆三五。”

妓女一唱,听得老和尚开口大笑。有些和尚不守清规,寻花问柳不成,最后因爱杀人,他也写: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

遇到暴政下的灾民,他也写抗暴诗,辛酸凄苦,令人落泪。

也正是在杭州,苏轼发现了词这种形式的“诗余”,极其喜爱,第二年开始大量填词,这一填,就改变了宋词一贯的眼界。

以前的词,写的大多感伤,如闺怨,苏轼不干,他写自己的感悟,见到啥写啥,词的眼见,立马开阔。

他游遍杭州,写遍杭州,也吃遍杭州,他想为人民做更多的事,奈何官职太小,人微言轻,他便将自己所见所闻写出来,将自己所思所感写出来,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心胸也越来越开阔。

有句话说,苏东坡这一生,只做自己,不做人。做人要论得失,要考虑怎么相处,他不干,一辈子也没干过。

他身在官场,从不阿谀奉承,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从不瞻前顾后,活得潇潇洒洒。

他生为人,有朋友有敌人,对于朋友,他坦率有趣,对于敌人,他也不怀恨在心。

王安石是他的敌人,但王安石下野之后,苏东坡还去探望过王安石,两个大文豪相谈许久,不为仇恨羁绊,活得坦荡率真。

他一生有过高光时刻,但于他,似乎也只是普通寻常,只是换种方式做事罢了,这才是洒脱。

他受过许多苦,但他坦然面对,那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性格,简直令人喜爱不已。

林语堂说: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他为官时,是苏轼;他为民时,也是苏轼。

今天,我们读苏东坡,读的是他的豪放,读的是他的旷达,读的是他的智慧,读的是他那从头到尾的洒脱。

(未完)

推广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5-1 22:26 , Processed in 0.017457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