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咖啡遇上巴黎 诗人徐志摩说过:「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馆,恐怕会变得一无可爱。」 在巴黎街头,咖啡馆林立,巴黎人对咖啡馆有着无限的包容度。 在已经不宽阔的行人道上,也可以摆上一行小桌子和雅致的彩色藤织椅子,好让客人能够舒服地坐下来享受由一杯饮料所带来的片刻闲情。 现在的咖啡馆,客人多了选择,除了各式咖啡,还有啤酒、汽水(倒入薄荷或樱桃露)、矿泉水(有气泡或没有)、菓汁、红酒白酒、拔兰地威士忌等等。 随便点上任何一杯,侍者都可以让客人坐到打佯。 穿着得体的俊男美女,就在眼前走过,不时有薰过香水的裙摆扫过桌子的边沿,有的步履匆忙目不斜视,有的悠闲随意摇曳生姿。一杯咖啡,一个座椅,就是一个目迷五色的下午。 不坐下来也可以,就站在吧枱前面喝,看你能站多久。更多的人是点上一杯小小的特浓咖啡匆匆喝完就走,像汽车到加油站加油。 巴黎市区不大,却有着大大小小近12000多家咖啡馆。露天座上颜色鲜艳的雨棚或太阳伞下,标配着袖珍的只够放两套咖啡杯碟的小圆桌,放三套也嫌挤。这道美丽的风景线经常在城中黄金地段的三角路口出现。 塞纳河「左岸的咖啡」已进入经典(左岸即面对下游的左边),又称拉丁区,是巴黎人文荟萃之地。右岸则是繁华的金融贸易商业圈。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说有些地方「一生人一定要去一次」,巴黎有几家神级咖啡馆便在此列。游客都趋之若骛。 一是有百年历史的「普洛可甫 Le Procope」。它是现存最古老的咖啡馆,依然保留着古朴典雅的传统装饰。 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都是这儿的常客。伏尔泰的几部著作、狄德罗的世界首部百科全书,都在这里完成。 伏尔泰是法国17世纪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变。 另外诸如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左拉等文豪巨匠,还以咖啡馆的名字创立了文学刊物《普洛可甫》。 法国大革命三巨头罗伯斯庀尔、丹东和马拉,也曾在此同其他革命者畅谈变革社会的理想,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蓝图。 二号和三号,就是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和双叟咖啡馆(Les Deux Magots)。这两店对街而望,在巴黎第6区的圣日耳曼大道上,是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和西蒙波伏娃日常讨论与写作的地方。 徐志摩是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的常客。 花神咖啡馆还设有奖学金,在二楼为得奖者保留专用座位一年,在咖啡馆内,永远陈列着刻有得奖者名字的咖啡杯。 双叟咖啡馆(Les Deux Magots),因其馆内有两座中国清朝老叟的雕木偶而得名,这里前身是一间中国丝绸店。咖啡馆的闻名始于20世纪,一批超现实主义作家和画家,长期在这里雄论滔滔,点燃起艺术思维碰撞的烈焰,火花四溅。 王尔德、恩斯特、毕加索、萨特、西默娜·德·波夫娃、圣·埃絮佩里、海明威、安贝托·艾可等知名人物都曾是这里的常客,他们既被双叟咖啡馆吸引,也为此地名扬四海增添了光环。 在早世纪的法国,咖啡馆就是知识分子辩论问题的俱乐部。不同的咖啡馆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子,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 法国的几次革命都起源于咖啡馆,这里一直是热血沸腾者孕育风暴之地。有人形容道:法国人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常被浓缩在咖啡馆这方寸之间。 不过那都是几个世纪以前的事了。现在的法国人推崇的咖啡文化,是闲适惬意美好,似乎更讲究环境和情调。 天气好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欢在露天坐上迎着阳光,点上一杯咖啡,慢慢地品尝,静静地地读书看报,鲜见有人高谈阔论。 最多是约上三五好友,家长里短,侃侃花边新闻,聊聊奇闻轶事,或与情人喁喁细语,由天明到子夜。 这段描述很生动:「法国人把傲气刻进了骨子里,把浪漫写在了脸上,把咖啡溶进了血液里。他们不在咖啡馆,便是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这或许便是法国人日常最生动的写照。」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