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酷暑 前天谈到,当年中方媒体低调报道法国酷热天气下发生惨剧的新闻,以致所知的人不多。 有老师指出,那极有可能是在因为2003年,正好是中法文化年举行的年份。 在那年的春节,本来在华人街举行的嘉年华彩妆游行,也被欢迎改道到香榭利舍大街举行了。 期间中国领导来法国,法国方面甚至把铁塔变成了红色,这是历史上铁塔第一次为外国人变色。 《中法文化年》是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期间两国关系史上最好,当年推动《文化外交》的吴建民大使,深得华界民心,每念及此,大家至今仍然津津乐道。 所以, 在这段期间,有关两国的负面消息,媒体当然不会大肆报导。当时,法国的文化热潮,燃遍中国20多个省市及地区。 中国文化活动展演也在法国此起彼落,掀起一片中国热。 关于酷暑,老师还提供了一个故事,一对父子在某年夏天到欧洲旅游的亲历: 『 我有一个朋友,大约是八年前的暑假,两父子报团欧游,其中一个点是伦敦。我朋友患有高血压。 父子俩带着兴奋的心情出发。 在英国首都伦敦,他们住的是号称「四星级」 的酒店。可是,冷不防它在酷热天气环境下,房间竟无冷气,窗户也无法开启,看得出这是酒店装修时,刻意设计之下做成的一个硬伤。 然而连电风扇也欠奉这点实在说不过去! 父亲热不能耐,感到不适。儿子除了自行与酒店前台交涉,还通过导游向酒店经理施加压力,明言:「若父亲出现什么意外, 酒店一定要负全责, 他本人更一定会追究到底! 」 最后, 酒店唯有为他们换了一间设施比较好的房间, 并为他们找来了一台电风扇。 所以,看来酒店房间不装冷气机,也不是法国的独树一帜,而是西欧的普遍现象。 甚至连 「 四星酒店 」 也如此「 节省 」。』 相信这种故事仍然在欧洲继续。不止酒店房间,没有装空调或空调突然失灵的旅游大巴更要命。笔者看来,也不全然是「节省」的问题,而是钢需问题。 西北欧的天气,在多少个世纪以来,夏天气温也只在20°左右,晚上还可能跌破10°C。就像眼前的高温之下,日夜温差可以相差10多度,晚上睡觉要盖上毯子。 而且就算遇上40度的高温,也只在午后维持几个小时,最多维持几天。为期两三个星期的,才是几年一遇的真正的「极端天气」。大城市人多车多最是辛苦。 这期间出行的朋友必须作好思想准备和应对办法。在手提包中放一把小褶扇,是本人几十年来的老习惯。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