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做夜猫子 不知道夜猫子是不是天生的?本人就是一只夜猫子。夜猫子的特性是晚上迟迟不睡觉,早上不愿意起床。这也是本人多年来的生活习惯。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似乎终于找到了继续心安理得地做夜猫子的理由,原来那说不定是一个前世的与生俱来。 「在作息上,本人就很奇葩,晨昏颠倒,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夜深人静,独自在灯下,写篇短文,画张图画,不仅效率高,还深感是一种享受,甘之如饴。 很多亲友关切地告诉我,早睡早起才有益健康,才符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还有人用古代圣贤的名言来开导我。 但本人认为,其实古人提倡早睡早起,原是迫于当时的环境而作出的无奈决定。您说,古代晚间没有电灯,晚上不睡觉还能干什么? 美国有位历史学家,搞了一个研究项目,花了16年,去探究古代人晚上睡眠的真实情况。 研究发现,在电灯发明之前,古代人是分段睡眠的,中间会醒来办点事。 没电灯之前,天一黑就万事皆休,多重要的事情也得等太阳出来再做。尤其是冬天,下午5点夜幕已经开始降临,太阳要在14个小时之后才出来。 因为没有街灯,治安也成问题,天黑之后没事也不会出门,所以唯有太阳下山就上床睡觉,长夜漫漫,人们睡到凌晨一两点会就自然醒来。 醒来后的古代人,会利用这段时间做祷告、或与家人聊天,有老婆的就做爱,没老婆的自己想办法。总之,要活动一至两个小时,再上床接着睡。 科学家研究发现,晚上一两点钟醒来的这段时间,大脑会分泌出能使人内心平静舒服的「催乳素」,它同时能促使大脑产生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难怪很多文化名人、艺术大师都喜欢在半夜创作。比如巴尔扎克,他的习惯是半夜起来,一直要写到早上八点才上床。 还有写《变形记》的小说家卡夫卡,也是晨昏颠倒的,他白天睡觉,晚上写作。 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人们依然保持着分段睡眠的习惯。 直到电灯发明之后,大家可以在晚上工作了,晚上的活动也多了起来,才渐渐地改成了8个小时的整段睡眠。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传统睡眠方式,但不少人的基因记忆,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习性,您今晚打算怎么个睡法呢?」 今人老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作为夜猫子的自己,感觉是晚睡晚起也没有造成大碍。比健康,不止是生理上,心理因素也很重要。比容光焕发,靠的更多是一个人的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寻章摘句,夜猫子会告诉你,要数夜栏人静时效果最佳。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