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入世 出家入世,照字面解,就是走出家门踏入社会。家庭和社会,是两个天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凡人少不免要工作谋生,上班时出家入世,下班时出世回家,想两方面都做到如鱼得水,要有修为,殊不容易。 如果从「出家」二字想到出家人,那么「出家」就是从此与家庭告别之意。有人出家之后甘之如饴,天天敲经念佛,觉得耳根清静,修心养性,重获新生。 也有人凡心未尽,出家之后又打了退堂鼓回家,重新入世时,叫「还俗」。 俗,是俗世之意。世俗化可解作平民化,又有形容词叫「俗不可耐」,不知是不是出家人的手笔。 但相信每个人都自带点俗气和仙气,从来不相信要出家念佛才能成仙。出家之下有太多的无奈,俗世中谁人会无缘无故出家。 新冠期间限足在家,告别巴黎两年,感觉上有点像一个带发修行的出家人。「出家人」三个字此刻其实用得不对,因为实际情况刚刚相反,自己出的是世,而不是家,被新冠限足,在家自行修心养性。 「出家」意味着首先要落发告别三千烦恼丝,之后断六亲、断舍离财产身外物、戒贪嗔痴慢疑、不问世事和天天唸经拜佛茹素。 这些清规戒律,间中个别履行是可以的。因为单是一个「疑」字,便注定成不了出家人。 例如此刻如果有人来按门铃,会怀疑门外的陌生人会不会是新冠确诊者,坚决不开门。 又天天怀念家乡美食,这属于贪痴。 不问世事最不可能,那我日记写什么?有人说:「放下手机,立地成佛」。回应说:「放下自在一会就得,告别手机,即断六亲,怕会抑郁。」 最不可能是念经,那是天书,观之如堕五里雾中。这慧根真不是人人可有的。让我此后放下其他的书只看经书?开什么玩笑。 说念经,想到历史上备受尊崇的六祖惠能,他所着的《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称为「经」者。惠能功在把佛教世俗化,已有7百年历史,自始拜佛不再只是皇家贵胄的特权。 惠能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一切悉有佛性。又说:「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因为在寺而不修,也仍然只是一个恶人。 《坛经》同时还论述了什么是功德,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下于谦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说:「功德需自性内求,不是为了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惠能为佛教的普世建奇功。本人信奉文字必须通俗易懂,否则等于零。例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应该是「治大国如煎鱼」。煎鱼忌翻来翻去,鱼皮未熟,翻之则烂,含意是治大国切忌瞎折腾。而煑好一道菜的人,也必定花了不少心思。 出家入世皆造化,最喜欢佛家的一句,是「惜取眼前人」,至于它来自那一本经书,管它。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