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童年万岁 发现作为六十年代的小学生很幸福。由于当年所读的学校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预科一条龙直升,所以从来未为派位等事烦恼过,只要成绩及格(60分合格,100分满分),就那样顺顺利利地由幼儿园升读到高中毕了业。 出国之后,才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有多少家长为孩子找学校升学的事操碎了心。政府把学校分成了几等,以在校学生的成绩优良来评核。 这样一来,为了进入一线学校,父母为了让孩子获得好成绩,报读多项补习班,天天疲于奔命,小学生备受功课压力。甚至有些青少年,因为考不到好成绩,怕受家长责罚,居然走去自杀! 「要赢在起跑线上。」这是本人认为的出现在本世纪最坑人的一句话。不止一次指出,那只是一句补习社的广告词。做人立身处世,天天都是起跑线。 这个拨苗助长的教育制度,被市民叫做「填鸭式教育」。 转眼自己的孩子也到了入学年龄。发现法国的教育制度与之有天渊之别。 法国学生不用穿校服。 三年幼稚园都不用带书包。 逢星期三不用上课。 星期六分长短周上课,学生爱来不来,老师没有所谓。 还有午睡! 上课时间由早上8点30分至下午16点30分。只要父母出示工作证明,孩子就可以在学校饭堂午膳。收费按父母薪金比例,低收入家庭平宜一倍。 假期时,也可以到学校去,学校另派人手看管。必须上班无法在家照顾小朋友的家长可以报名。 幼儿园最常做的学习是画画和游戏,各种颜料,包括水彩。小背包内要放一件上美术堂用的小袍子,还有一双上机巧堂时穿的黑或白布面鞋子。从来未见过学习26个法文字母的书本。学期末发还孩子的所有图画,当中有些真是可以拿去展览。 在职父母如果不能准时在16点30分去接放学,可于开学时知会学校,申请让孩子在学校留到18点。学校会安排专人陪孩子做些自习。像征式收费。 入学手续是到在居地的市政府报名,按地址派到附近的学校就读,三岁前一定要入学。 如此一来,免去了家长为选择而生的各种烦恼。这些学校叫公立学校,记忆中从来未交过学费。 连书部费也未交过。每学期交200法朗支票给班主任,学校提供书本,有时是新的有时是二手的。只要不涂汚损坏,学期末交还书本,支票发还。 当然家长也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孟母三迁」,也可以选择要交学费的私立学校。 本人笃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荫功五读书。」名句,读书排名在最末,因此不如相信顺其自然。 据闻私校的第一关是名牌关,衣着鞋祙、书包文具,连接送上学的父母也要一身名牌,否则会抬不起头来。 本人推崇精神享受,物质追求还真不是我的茶。只相信一个人所需要起码的包装,即整洁已经足够。腹有诗书气自华,何需名牌锦上花。 当然,望子成龙是炎黄子孙的人生理念,华人在海外学府出人头地屡创佳绩也是事实。 但更希望父母子女感情和睦,家庭气氛轻松和谐。自问假如能够做得到以身作则,也不会教出一个废青来。 试想,要是孩子放学回家,不用立即又被父母迫着打开书包赶着做功课温书补习,而能吃着点心看一会卡通片放松一下再说。 在学校弄脏了校服,怕来不及在翌日洗完吹干,终日提心吊胆。换成不用穿校服上学。家庭气氛会是多么和平亲厚轻松。 记得自己当年的校服是一条连身白裙,想来都是汗! 有一次,被邀请到朋友夫妇家作客,他们有一双子女,6岁和3岁。我和女主人在厨房闲话家常,忽闻外面的男主人突然要责罚孩子,也许火遮眼,眼看孩子就要受皮肉之苦。 幸而孩子的妈妈见状立即挺身而出,上前阻止丈夫进行体罚,夫妇争论起来。 永远不会忘记其中一段话:「我的孩子在家一日,我就要让他们幸福自在,将来长大嫁娶,还不知道碰上的是什么人家,要受什么罪还不知道呢!...」 这番说话当时使三个大人都笑出声来,这母亲不由分说借题发挥,肯定也是有感而发。表面上野蛮,但骨子里的理念却与我的脗合。 那就是,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礼物都贵重。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