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原创新闻 查看内容

钟敏专栏:格律诗词入门浅谈

2012-10-14 22:36| 发布者: 海芬心语| 查看: 421| 评论: 31|原作者: 钟敏

摘要: 格律诗词入门浅谈 文/ 钟敏 写诗词要遵守格律,否者便不能成为诗词,而最多叫做顺口溜、打油诗,换句话说,没有格律便没有诗词。那么对于格律的掌握便是每一位写诗词的人必须要过的关口,下 ...

                                                      格律诗词入门浅谈


                                                               / 钟敏


        写诗词要遵守格律,否者便不能成为诗词,而最多叫做顺口溜、打油诗,换句话说,没有格律便没有诗词。那么对于格律的掌握便是每一位写诗词的人必须要过的关口,下面就结合本人在学习写作格律诗词中的一些小体会来谈谈如何最快最简单地掌握格律诗词的入门技巧。


  

                                      (一)、诗



一、诗的种类

唐代之后,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分为两类:(1)、五言古诗(简称五古)。(2)、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近体诗也分为两类:(1)、律诗。(2)、绝句。

其中:

律诗又分为三类:(1)、五言律诗(简称五律)。(2)、七言律诗(简称七律)。(3)、长律(又称排律,多为五言排律)。

绝句又分为两类:(1)、五言绝句(简称五绝)。(2)、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二、诗的格律

我们常说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也叫今体诗)的格律就是指写诗时应该遵守的格式、韵律等方面的准则。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字数、用韵、平仄、对仗。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



1)、字数

五律: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

五绝:每句五个字,共四句,全诗二十个字。

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十二句,或更多。

七律: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全诗五十六个字。

七绝: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全诗二十八个字。


2)、诗韵


1、诗韵的普遍种类

①、《平水韵》:唐人一般都用此韵,也是诗词界普遍认同的诗韵范本。平水韵有106个韵部:平声(含上平和下平)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具体参看《平水韵》)

②、《中华新韵》:因为平水韵中许多字的发音已经不符合现代普通话的发音了,所以现在国内诗词界结合现代人的普通话发音而推出的《中华新韵》等更适合当代人的读音。因此,目前诗词界也认可使用新韵。中华新韵有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具体参看《中华新韵》)

但是,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平水韵和新韵不能同时混用于同一首诗词,也就是说,一首诗词,要么用平水韵,要么用新韵。

2、用韵的一些规则

近体诗限用平声韵,也就是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字。

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也就是一首诗中只能用同一个韵部,不能换韵。

近体诗的首句可用本韵,也可用邻韵。

近体诗如果不在首句而是在其他地方用邻韵,叫“出韵”。


3)、平仄


“平”指的是平声。古代汉语四个声调中的平声;现代汉语四个声调中的阴平和阳平。

“仄”就是不平。古代汉语四个声调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汉语四个声调中的上去声。

1、五言律诗:平仄格式共有四个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 (平仄脚)

②、平平仄仄平 (仄平脚)

③、【平】平平仄仄 (仄仄脚)

④、【仄】仄仄平平 (平平脚)

(字外加【】的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上面四个句型每一句都可用做首句,错综变化之后就成为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如下:


A、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韵”表示此处要用韵,下同。)


B、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C、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D、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2、五言绝句:其实就是律诗的一半,也有四种句型:


A、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B、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C、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D、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3、七言律诗:是五律的延展,在每一个句型前加上相反的两个声调就成为了七律,也有四种格式,如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面四个句型错综变化成为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A、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B、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C、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D、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4、七言绝句:为七律的一半,所以也有四个句型:


A、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B、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C、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D、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4)、对黏


律诗八句,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关系叫“对”,前联和后联的平仄关系叫“黏”。

上下句的平仄相对立,所以叫“对”。后联出句的平仄和前联对句的平仄相同,所以叫“黏”。由于出句末字是仄声,对句末字是平声,后联的平仄不可能与前联的平仄完全相同,因此只能以后联出句中的第二字的平仄与前联对句中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作为黏的标准。当然,七言第四字也要黏。

绝句是律诗的一半,其对和黏也与律诗的对和黏相同。

长律的平仄也是依照对和黏的格律。只要我们知道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全诗的平仄都可以推知了。

律诗绝句中不合对和黏的,叫“失对”、“失黏”。



5)、对仗


①、对仗指的是出句和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如“天”对“地”、“风”对“雨”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律诗的对仗要求上下联的平仄是对立的,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例如:

无题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首联)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颔联)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颈联)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尾联)

(“金蝉”对“玉虎”、“香”对“井”为名词对;“啮”对“牵”、“烧”对“汲”、“入”对“回”为动词对。“贾氏”对“宓妃”、“韩掾”对“魏王”、“帘”对“枕”为名词对;“窥”对“留”为动词对;“少”对“才”为形容词对。)



②、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也有不在颔联对仗,却在首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仗可多到首、颔、颈三联都对仗,也可少到只在颈联对仗。绝句可以不用对仗,如用就用在首联。而长律除了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之外,其余各联都要对仗,也正是这种联联排比,所以长律又叫排律。见上例。



③、律诗中三种特殊的对仗值得注意:“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例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三”对“万”:数目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维《终南山》)——“绿”对“青”:颜色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北”对“东”:方位对



④、名词又可分为若干类,凡同类相对者,叫“工对”;不同类而相对,叫“宽对”。例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蝴蝶”对“杜鹃”同属动物类名词:工对。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王维《辋川闲居》)——“菰”对“鸟”,植物对动物:宽对。



⑤、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但实际上是借用的乙义与另一词成为工对,叫“借对”。另一种借对是借音。例如: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王维《崔录事》)——年节的“节”借为节操的“节”:借对(借义)。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借“沧”为“苍”:借对(借音)。



⑥、对仗一般是上下联各自独立成句,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上下联必须合成才能成一句,上联不能独立成句的,叫“流水对”。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⑦、值得提醒的是:写诗不应该片面要求工对,因为过于纤巧反而束缚了思想。



6)、变格与拗救


    1、变格

常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意思是指的七言律诗、绝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清楚。由此类推在五言中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但是,这个说法是不全面的,引起了很多误会。这里说说“一三五不论”的问题。

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四种句型,即是:

①、平仄脚(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脚(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

③、平平脚(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仄平脚(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四个句型中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以论为常格,以不论为变格。特别要注意的是第④、仄平脚句型中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者叫“犯孤平”。


2、拗救

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但诗人有补救的办法,这就是“拗救”。所谓“拗救”,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其方法有两种:本句自救、对句相救。


①、本句自救:就是孤平拗救。即是律诗、绝句中的仄平脚句型(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者叫“犯孤平”。但是,如果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救,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就叫做孤平拗救。例如: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恐”字处本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在这个仄平脚句型中就“犯孤平”了,诗人用孤平拗救的办法在本句第三字处用一个平声字“天”来补救,就没有毛病了。



②、对句相救:又分大拗必救和小拗可救可不救两种。

A、大拗必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例如: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园》)——出句第四字“不”字处本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此处为大拗,必救,诗人在对句的第三字处用平声字“登”来补救。这就是大拗必救。


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中的相同位置处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这种小拗可以不救(即是面上所讲的“变格”),但是,诗人往往在这种地方用救。例如: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出句第三字“孟”字本该用平却用了仄,诗人在对句的相同位置用平声字“天”补救。此为小拗可救。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出句第三字“一”字本该用平却用了仄(注:“一”在平水韵中为入声字,属于仄声),但诗人并没有在对句的相同位置补救,此为小拗可不救。



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拗救的情况相当常见,宋代以后,除了苏轼、陆游几个大家之外,就很罕见了。鉴于拗救之复杂,建议初学者尽量照着句型中的平仄来写诗,避免出现拗句,也就避免费劲去拗救了。



                                                                 (二)词



一、词的分类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因为词是从诗发展而来,故又叫做“诗余”;因为词的特点是长短句,故又叫做“长短句”。

按照字数词可以分为三类:①、小令(五十八字以内)。②、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③、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按照段落词可以分为四类:①、不分段落称为单调,往往是小令。②、分为前后两段,又叫前阙、后阙,称为双调。③、分为三段,称为三叠。④、分为四段,叫四叠。这其中双调最为常见,其次是小令,三叠合四叠罕用。



二、词牌


词有词牌,如《菩萨蛮》、《沁园春》、《忆江南》等。词牌并不就是题目,它们只表示某词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等等。所以,一般词人会将每首词拟出一个题目写在词牌之后,并用一个“· ”间开。例如:《沁园春·雪》



三、词谱


后人把每一词牌里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标示出来,就成为了词谱。按照词谱写词,叫做“填词”。(具体的词谱可参见《白香词谱》等)。

举两个词谱为例:

1)、

词牌:《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梦江南》、《谢秋娘》、《安阳好》等。单调,27字,五句,三平韵。首句第二字以用仄为宜,如用仄,则第二句第一字用平为宜。又,第三、第四多用对仗。另:宋代之后,常有将两首《忆江南》分成上下阕成一双调词。

词谱: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2)、

词牌:《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鱼水同欢》、《明月生南浦》、《鹊踏枝》等。双调,60字,上下阕各四仄韵。

词谱:上阕:【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下阕(相同):【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四、词韵


1)、《词林正韵》:词韵是诗韵的合并。词韵可以完全参照平水韵,但一般用韵较宽,往往把邻近的几个韵合并成一个韵部。(具体可参见《词林正韵》等)

2)、《中华新韵》:在旧韵中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跟律诗只容许押平声韵不同,词还可以押上声韵和去声韵,这叫“上去通押”。

跟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不同,词可以有多个韵,这叫“换韵”。



五、平仄


词虽是长短句,但基本上用的是律句,所以遵循律句的格律,但是词的律句比诗的律句更为严格,不容许有变格。

词句虽然大多是律句,但某些词谱又规定一些拗句,就是必须用拗,不能用律。所谓的拗句只是对律句而言,既然在词谱中规定了这些句型,那么就词而言应该说这不是拗句,而是正格了。


六、对仗


词的对仗没有硬性规定,只要前后两句的字数相等,就可以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不用。不过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少数词谱习惯上要用对仗的地方,还是当用对仗为宜。

词中有些特殊的对仗如下:

1)、有时候不是两句对,而是三句排比。例如: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张孝祥《六州歌头》)



2)、如果四字句是上一下三,应看成三字句与下面的三字句对仗,而上一字不该算在对仗之内。五字句也由此类推。例如:

念腰间箭,匣中剑。(张孝祥《六州歌头》)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3)、还有一种叫做“扇面对”的对仗,就把两句作为上联,两句作为下联,四句构成一个对仗。这种扇面对往往出现在《沁园春》中,例如: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4)、某些词谱中的对仗不避用同字相对的。例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念奴娇》)



5)、词的对仗可以是上下联平仄对立,可以是上下联平仄相同,还可以是平仄脚对仄仄脚、平仄脚对平平脚等,这些都是词谱里规定的,填词时只要根据词谱的规定去填写即可。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


注:参考书籍:《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

                         《白香词谱》(梦舒兰著)


【以上为本人对格律诗词写作的一些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愿得方家指教,必完善之。并望能以此同爱好诗词者互相交流、切磋,以达共同提高之目的。】


                                                                                       

                                                                                              20121013日于巴黎埃弗里。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钟敏 2012-10-14 12:46
欢迎大家找错!提出建议!呵呵,我一定因此完善。先谢大家了!
引用 老學生 2012-10-14 16:33
謝謝, 好帖, 先收藏, 再研究.
引用 钟敏 2012-10-14 19:06
老學生 发表于 2012-10-14 17:33
謝謝, 好帖, 先收藏, 再研究.

看到出错的地方记得一定提醒我啊,我好更改
引用 老學生 2012-10-14 20:27
钟敏 发表于 2012-10-14 20:06
看到出错的地方记得一定提醒我啊,我好更改

再發一個寫宋詞的帖.
引用 江南紫音 2012-10-14 21:23
谢谢老师,收藏了
引用 張明行 2012-10-14 21:46
好深的學問!
引用 c4FK0 2012-10-19 05:40
好!!!!!!!












10 PSO2 RMT//DQ10 RMT
引用 钟敏 2012-10-23 13:17
老學生 发表于 2012-10-14 21:27
再發一個寫宋詞的帖.

这个帖子里有两个部分,一、诗。 二、词。
说以填词也有做表述的。嘿嘿,
问好。
引用 钟敏 2012-10-23 13:20
江南紫音 发表于 2012-10-14 22:23
谢谢老师,收藏了

紫音别这样喊哦,我实在不敢当。这贴子发出来主要是想得到大家的指点,以便能在大家的指教下得以提高。嘿嘿,问好。
引用 钟敏 2012-10-23 13:24
張明行 发表于 2012-10-14 22:46
好深的學問!

诗词要往深了学还真的难,我也只是学得一点点皮毛而已。发这帖也是想得到大家的指教,嘿嘿,我是有用意的哦,也请明行老师多指教哈。
问好再。
引用 钟敏 2012-10-23 13:24
c4FK0 发表于 2012-10-19 06:40
好!!!!!!!

请多多批评。问好,谢谢。
引用 老學生 2012-10-23 21:03
钟敏 发表于 2012-10-23 14:17
这个帖子里有两个部分,一、诗。 二、词。
说以填词也有做表述的。嘿嘿,
问好。 ...

抱歉, 我沒看好.
引用 钟敏 2012-10-24 13:32
老學生 发表于 2012-10-23 22:03
抱歉, 我沒看好.

哈哈,是不是看得速度太快?一晃而过?
引用 老學生 2012-10-24 15:49
钟敏 发表于 2012-10-24 14:32
哈哈,是不是看得速度太快?一晃而过?

一晃而过?

這是一門高深學問, 要慢慢學習, 研究.
引用 钟敏 2012-10-24 19:31
老學生 发表于 2012-10-24 16:49
一晃而过?

這是一門高深學問, 要慢慢學習, 研究.

哈哈,慢是需要慢点的,特别需要些耐心。
引用 江南紫音 2012-10-25 00:06
钟敏 发表于 2012-10-23 14:20
紫音别这样喊哦,我实在不敢当。这贴子发出来主要是想得到大家的指点,以便能在大家的指教下得以提高。嘿 ...

你不要客气了
引用 钟敏 2012-10-25 12:30
江南紫音 发表于 2012-10-25 01:06
你不要客气了

你在你的心得贴中说的哦:平淡心。嘿嘿,凡事我也来个平淡心哈。
引用 江南紫音 2012-10-25 16:04
钟敏 发表于 2012-10-25 13:30
你在你的心得贴中说的哦:平淡心。嘿嘿,凡事我也来个平淡心哈。

呵呵,学的挺快的,好精进啊。
引用 望故乡渺邈 2012-10-30 11:53
这个可得好好静下心来研究研究

查看全部评论(31)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5-4 22:34 , Processed in 0.024028 second(s), 25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