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核对一片亲子游的线路提到了做"索面",觉得温州人常吃的到底是什么面?"索面""素面""纱面""沙面"?街上的招牌很多,不知道哪个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在温州话中这几个发音都是差不多的,于是找了点资料对比一下,请有识之士鉴别。
"索面":
索面是浙南特产,历史悠久,不仅普通百姓爱吃,更是产妇月 索面子里必备的传统食品之一,深含传统民情风俗的内涵。地处温州瑞安平阳坑的南山村,是著名的索面产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索面。制作索面的工序较为复杂,生产过程中常会按季节变化加盐和面,当发酵到一定程度后,便索成粗条挂杖,然后插杖上架,由人工拉成细丝晾晒,待干到一定程度则再成绞堆放在竹匾内进行包装。如今,瑞安索面已漂洋过海,跨越国界,大量出口到东欧及东南亚各地,深受当地侨胞喜爱。
此面细如纱线,盘卷成索,称之为"索面"应该没错。
"素面"
素面是日本、朝鲜传统面食之一,用小麦面粉制成。与乌龙面一样,素面在粗细规格上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其非常细,直径通常小于1.3毫米。 素面味冷而清,可浸于肉汤或丸子中,亦可下至酱油中,而不浇于其他食物之上。酱油通常是鲣海鲜味,可以与大葱、生姜以及青蒜。一些日本餐馆于夏天大搞素面文化节。面条被放置在一个占餐厅整个长度的水槽之中,而后浸在一个容器中,称为流面。食客需用竹筷仔细夹取,稍不注意便会滑走。
"纱面"
据说是歙县的特产。纱面制作先用盐水和面,揉透揉匀,搓成条状,涂上菜油盘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细条,均匀交叉绕在两根长约尺余的芭茅杆上,一挂为一款,在保温的稻桶中静置半小时后移至户外的面挂上,下架后盘成饼状,晒干即成。纱面韧性足,咸淡适宜,口味纯正,宜于久贮。倘若来年开春天暖多雨,纱面返潮,只须包块生石灰搁入坛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从工艺上看好像就是前面的"索面",面条像"纺纱"的纱线一样。
"沙面"
不是吃的,街上偶有小摊这样写"沙面店"。沙面:(shameen)曾称拾翠洲。在广州城区西南。 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现为广州重要商埠。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
结论:称之为"索面"体现温州方言中的沿用古汉语的特点,而且以其形状命名,也符合温州不同方言口音的发音。"纱面"似乎也没错,其他肯定就有问题。
关于温州的纱面汤
按温州人的习惯,孩子出生回家后,朋友们开始要到家看孩子,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吃"纱面汤"。纱面是温州的特产,顾名思义就是拉得象纱一样细的面条。记得有一年曲向东来温州,我招待他吃饭时,他曾连吃了两大盘的炒纱面。但月子的纱面不是炒而是煮的,主要用料有老酒、虾仁、香菇和鸡蛋。其中老酒是重头戏,所以"纱面汤"又称"纱面酒"。
据说温州以前有生孩子前家里要自己酿老酒的习惯,除了月子时做"纱面酒"用外,更多的要埋在地底下好好地窖藏起来,所生的如果是儿子,就用来等他得了功名后庆祝时宴请宾客用,名为"状元红";若生的是女儿,就等着出嫁时候婚宴上用,名为"女儿红"。虽然我妈这次也特地请乡下还会做酒的朋友给我们酿老酒,但却只有两坛,基本上也就够用来做那"纱面酒"--原本的"状元红"只成了"月子红"。
除了老酒外,鸡蛋也是"纱面酒"的重头戏,作为面条上最庞大的浇头,在过去年代里往往关系到主人家待客热情和体面。很显然,如今讲点民俗的东西,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
注:煮纱面不加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