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参考】
《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可以概括为:知道何时该坚持,何时该放弃。实际上,生活是一个矛盾体:它迫使我们努力经营自己的全部天赋,同时,又让我们最终舍弃。传统的犹太法学博士会告诉你:“人来到世间是攥着拳头的,而离开时手掌却是摊开的。”
确实,我们必须毫不退让,因为生活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的美照亮了世间的一切。这点我们都知道,但人往往只有回顾过去,而且突然意识到曾经存在的将永远不再存在时,才能认识到这条真理。
当美丽枯萎时,当爱熄灭时,我们才会将他们想起。然而,最令人感到痛苦的,恰恰是想起自己没能看见那绽放的美丽,忽略了献给自己的爱。
最近,我再次体会到这一点。由于一次心脏病突发,我被送进医院住了几天,受到密切的监护,那地方可令人不大愉快。一天早晨,我被担架抬车穿过医院,去医院的另一头接受检查。从大楼里出来时,阳光很平常的照在我身上,可它却是那么的美丽,那么温暖,那么灿烂!
我环顾四周,看见旁人是否和我一样享受着金灿灿的阳光,可是所有的人都盯着地面,各自忙碌着。这时我明白了自己也常常因为被琐事纠缠,斤斤计较而对绚丽灿烂的阳光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这便是我在开头提到的矛盾体的第一个寓意:保持清醒的头脑,为生活惊叹;顺从于生活,向每一个喷薄而出的黎明致敬,把握珍贵的每分每秒。
牢牢把握生活......但不要排除一切退路。因为这就是硬币的反面,矛盾体的另一面:要接受失去,学会放弃。
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我们会失去一些东西,而每段经历之后,我们又会变得成熟。从离开母腹的那一刻起,你就脱离了母亲的保护伞,开始独立生活。渐渐地,你进入了学习阶段;然后离开父母和家庭的安乐窝。你会结婚、生子再让你的孩子离开家。接下来便是父母、配偶的死亡......慢慢地或者突然间,我们不得不面对体力衰退。最后,就象“摊开的手掌”那句哲语暗示一样,我们再次面对死亡的命运;自我丧失,从某个角度说,即丧失我们曾经成为和曾经梦想的一切。
生命不仅仅存在,它也蕴含着变化:即无穷无尽的兴衰更迭。父母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我们的生命在子女的身上延续。我们建立的制度将会延续,而我们也将通过它而永垂不朽。我们创造的美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而改变;肌肉可以分解,双手可以枯朽,但我们创造出的真、善、美将永存于世。
把爱带进一座房子,你便有了家;把道德带到一座城市,你便有了社群;把真理带进一堆砖瓦,你便有了学校;把宗教带进一座简陋的建筑,你便有了圣殿;把公正带给一切人类的劳动,你便获得了文明。把所有的这些理想聚集起来,使它们从现在的不完美状态日臻完善起来,再把人类已经被拯救、永远摆脱欲望和冲突的观念加进去,你便会看到自己的眼前出现一个色彩斑斓、充满希望的未来。
亚历山大.M. 斯琴德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