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对摄影最初的记忆就是可以在一张薄薄的、质感很好的卡片上映出家人和朋友的肖像。比画真实,来的也快,拿出来看的时候也方便。 我能记起来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我母亲送给我的影集,当时我并不喜欢,因为我没有相机,自然也不会有很多照片。那时候物质上的短缺打消掉了很多可以发烧的念头,这也使得大多数的中国人很难成为达人级的玩家。 我的第一台相机是今年年初买的,佳能550d,数码单反。买的时候我只有两个标准,一是便宜,二是专业。在我固有的思维里,“玩摄影”就必须要有专业设备,哪怕是最便宜的,否则只能说是“拍照”。呵呵,这是个多么不平和的观念啊。从我开始使用我的相机到现在已经有9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很努力的用M档拍摄,我觉得这是一个态度,所以每次按动快门之前,对曝光量的判断占据了我所有的思考。因为我一直都认为摄影的基础就是构图和光影,构图靠感觉,光影就要靠对曝光的判断了。在某种立场上,这样的说法不一定错误,但却让我开始对摄影失去兴趣。因为相机在我手里变成了测光的仪器,他限制了我去感受。显然在那段时间里我是很难察觉到这些的。 前几天,老钱同志在QQ里说要组织去卢森堡公园拍摄“秋色”,由张明行老师和章毅老师带队。说心里话,类似的活动总让我觉得像是某某活动中心组织的出行活动,目的在于加强成员们的交流,顺带锻炼身体。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虽然相机在我手里已经沦为了测光仪器,但是我的骨子里还是觉得摄影是偶然的,走在大街小巷不起眼的瞬间发生的事情,随手“咔嚓”一下,在正确的曝光下,把整个空间和时间都封在照片里,但却又感觉到他们拼命的要流出画面,这才应该是摄影。其次,卢森堡公园给不了拍摄者足够的冲动。再次,我个人更喜欢年轻的风格,我很怀疑两位老师不能带给我想要的养分。 在这里我很真实的把我之前不真诚的态度说出来,因为在那天之后,我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并且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是这个阶段对我帮助最大的。 刚到卢森堡公园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是章毅老师的“大画幅”,好家伙,上一张照片。 ![]() 在后来的交流中他告诉我说,他拍摄用的底片是“干版”,画面经过冲洗会留在玻璃板上,在风格和类型上很独特,回去之后我查了一下相关的知识后(http://wenku.baidu.com/view/4c7e7a8002d276a200292e4b.html),开始审视相机本身,开始对摄影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类型的拍摄设备所产生的拍摄风格加以重视,也彻底改变了“单反即为专业,专业即无所不能的观念。”在这里我也介绍一下我最近在看的一个帖子“玩一百部胶卷相机”(http://www.niwota.com/submsg/9184425.html?p=2) 这里面介绍了一百部胶片相机,基本上没几部是单反相机,但是作者却是真真正正的在“玩摄影”。这张照片我很喜欢,一部相机,无论他产于什么年代,无论他正承受着什么样的冲击,只要他能成像,那“摄影”就永远给他保留着一个位置,不落伍,不古旧。他不在意永恒也不在意经典,只是静静的看着前方,默默的接受章老师的凝视。 ![]() 从左边数第三个是张明行老师,那天他带着一台小卡片相机。我刚才说了,在此之前我一直专注于摄影曝光上的问题,所以如果是卡片机的话,基本上我就完全不知道该思考什么。看着他们四个津津乐道的在探讨着摄影,于是我也挤了过去,正好赶上张老师说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无论什么样的景色只要拍摄者善于去发现,就会留下美的照片”。这句话听起来不疼不痒,似乎人人都可以说出来,但是接下来跟着她走了一路之后,发现这句话就是她自己的摄影理念,可谓“言行合一”。我们一路下来,不管风光多么无趣,她都能发现美的瞬间,美的角度,美的光影和美的意义。这让拿着相机不知道该拍什么的我大为感慨,所以我在来之前所有消极的念头全都不攻自破。那天之后我的拍摄态度完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追求标准,而是放开心去感受,回来之后我把当天拍的照片和以前拍的照片做了一下对比,发现摄影回归到我的生活里来,而不是一个严肃而庄重的课业。另外我也由衷的对张老师佩服起来,不光因为她是一个好的摄影师,还因为她是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年轻的善于发现、诠释生活的年轻人。 张老师拍的照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