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428|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对原创] 我是你的第一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02:41: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張明行 于 2011-11-15 14:51 编辑





         巴黎星期六的早上,看鳳凰衛視歐洲台,節目是海派清口紅人周立波,在侃上海昔日故事。說到他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的第一個外國廣告時,他不着一字,隨即卻把廣告音樂播出。頃刻之間,觀眾面上即出現會心微笑,連我自己,馬上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即是原野上一匹奔馬一個牛仔一點煙火!
         但是原來當年廣告在電視上熱播期間,這個牌子的香煙,卻仍然未有見在上海市面上出售。周立波指出,這廣告商真聰明,因為廣告播着播着,先聲奪人,就一下子打入了市場。隨着不久之後香煙上市,煙商馬上就連本帶利都賺回來了,那廣告費一點也沒有白花。
         聯想是,歐洲的中文電視台也一樣,當年啟播時,每日只播三個小時,還不是在黃金時段,接收衛星轉來轉去,觀眾無所適從。1999年,鳳凰衛視歐洲台與法國有綫网合作在巴黎登陆,播出時段增加到六個小時,但 90% 的華人不知道該如何接收。
         電視台的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歐陸這面的法國首都巴黎,只用了兩個工作人員,一個記者一個攝影師,連辦公室也沒有,攝影機是每次日租來的。
      入職時,總經理對記者說,只有一個目的:要觀眾!
      充滿史命感的記者也只提出一個要求:給我印名片,目的是出師有名。
         記者自己想辦法,出席當時歐陸各國僑界舉辦的所有大小集體活動,一到場即向主辦單位自我介紹,交換名片,進行採訪。儘管連身為被訪者的僑領,也有仍然未能成為電視觀眾的。但在會場上,攝影機的大燈一亮,馬上吸引了全場賓客的眼球。
        記者手中咪高鋒上的台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人們紛紛圍上來打聽,如何聯絡安裝收看。另方面,記者與歐陸各國的報刊平面媒體合作,提供採訪花絮稿件,刊登電視節目表,使電視台以水銀瀉地的姿態,在華人社會中亮相。
        與當年的上海香煙廣告同樣的效應是,雖然每次活動,出席在場的六百位賓主中,可能只有十幾位現成觀眾,但只要其他人都翹首以望,這就夠了。很快地,鳳凰衛視就佔有了歐陸中文電子媒體的大壁市場。現在有資訊台和歐洲台兩個平台,播出時間是24小時。
201111月完稿於巴黎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2 收起 理由
小玄子 + 1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1-11-15 10:1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芬心语 于 2011-11-15 22:22 编辑

明行好!你原来不会知道,早在1999年我就接受了“你的第一个”!那是因为我一直珍藏着那年12月9日你送的那张《凤凰卫视欧洲台驻法特约记者》的名片。事实证明,你是一位真正才貌双全的大功臣啊!本人感到非常荣幸!《凤凰卫视》应该给你嘉奖,为你庆功!……

点评

听好多人说起过董老师,什么时候可以有缘见一面呢?  发表于 2011-11-15 21:23
今天有董老師的嘉獎,已經值得慶功!同時得感謝鳳凰台其他優秀的同事提供的好節目,明行剛好人在其位,時也命也,沾光而已。  发表于 2011-11-15 19:20
甜蜜的點評!  发表于 2011-11-15 19:09
板凳
发表于 2011-11-15 11:18:53 | 只看该作者
听说现在凤凰卫视里面正是老员工也只有8个,莫非楼上说你,文章里面的第一个就是您?????
地板
发表于 2011-11-15 12:20:51 | 只看该作者
话筒比话语权重要!

点评

对!良知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准则! http://www.franceqw.com/forum-viewthread-tid-29273-highlight-%E8%89%AF%E7%9F%A5%E6%98%AF.html  发表于 2011-11-15 21:02
补充一句:看你说什么,为谁说?因为传媒不应该只是赚钱的工具,更应该代表一种良知  发表于 2011-11-15 18:38
5#
发表于 2011-11-15 12:30:05 | 只看该作者
详尽的凤凰欧洲奋斗史
6#
发表于 2011-11-15 12:35:59 | 只看该作者
凤凰卫视原来在欧洲刚起步的时候也是很艰难啊
7#
发表于 2011-11-15 12:55:03 | 只看该作者
好动人的标题
8#
发表于 2011-11-15 17:11:18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明行老师是拓荒者。顶你
9#
发表于 2011-11-15 18:2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芬心语 于 2011-11-15 19:53 编辑

看了明行的文章,真的是感慨万千!

因为想到了当初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在巴黎的艰苦开始。

我是个文字记者。

当初在杭州日报做记者,出去采访,一般都有司机;需要摄影,有专职摄影记者。作为文字记者的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本子就够了。

杭州日报15年记者生涯,当时已经是报社比较少有的 主任记者。再后来,用杭州市拨给的100万大洋,负责筹建杭州网。

来了巴黎,在欧洲时报和星岛日报,也是做文字记者为主。

当时浙江台找到我,让我做新闻。

心里怕怕的。照相,实际是只是看多了,自己从来没有动手拍过。

但是给浙江台做,我愿意。那是我的家乡台。而且,从文字转行做电视,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当时自己用的是一个小小的傻瓜相机。按下去,等半天。然后出来的人像,常常是红眼睛的。

记得为了拍好照片,我当时寝食难安,去景点门口,看人家的景点拍摄角度;也不断研究新闻获奖照片的拍法。

当时没有人看好浙江台。看笑话的,冷言冷语的,有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一直感恩叶星球和原来开花店的叶兴祥。当初叶星球听到哪里有活动,他都会义务通知我;叶兴祥先生也是,哪里请他做花篮,他就告诉我。我就厚着脸皮,自己跑上门。

可是我一直没有机会摄像。
没有摄像机,也不会摄。
再后来,2008年的暑假吧,我13岁的女儿回国度假,台里的领导们决定要拍摄视频。可是我没有时间回去。台里的领导,就大胆把我女儿无忧叫去,教她拍摄。
几天后,小小的女儿,背了摄像机,来到巴黎。再手把手地教了我。
所以到现在,我一直称我的女儿为“师傅”。

只要有同行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台,无论是谁,我都看人家的拍摄,学习。回到家,再看电视。
慢慢看出了门道。

我们做民生新闻。只要哪里有新闻,就到哪里去。
于是,浙江台从零开始,经过大家的努力,到今天...........
五年多了,马上就要进入第六个念头了..........五年多,回想起来,总共写了好几千条的新闻了。
我的小小女儿,也初长成人了。

也看多了侨团侨领潮起潮落;冷暖人生。

永远感谢最初给我无私支持的人;永远感恩热心的观众;永远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和盼望..............


点评

一直很敬佩你, 你的故事太多  发表于 2011-11-16 21:58
海芬姐为媒体所做得辛劳是我们在法侨界有目共睹的,您那无私的付出是我要学习的典范...  发表于 2011-11-15 22:47
10#
发表于 2011-11-15 18:45:17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天,你应该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啊!
11#
发表于 2011-11-15 18:50:57 | 只看该作者
会的!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的。

巴黎当记者的甘苦;中法之间的同异;我在法国教书的经历和感受;我当记者遇到的人和事;巴黎式人情的冷暖;冷艳的巴黎;纷繁的巴黎;漂浮的群体和最底层的挣扎......

作为一个在中国做过15年职业记者的我,有幸来巴黎,继续从事自己最爱的行业。感受非同一般。
写出我的人生经历和思考,这是我此生唯一的梦想。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張明行 于 2011-11-15 19:15 编辑
斌哥 发表于 2011-11-15 11:18
听说现在凤凰卫视里面正是老员工也只有8个,莫非楼上说你,文章里面的第一个就是您????? ...


斌哥有禮!正是在下,中文電子媒體駐歐陸 _法國首席記者。

点评

大姐 威武  发表于 2011-11-16 14:33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2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董家岐 的帖子

今天有董老師的嘉獎,已經值得慶功!同時得感謝鳳凰台其他優秀的同事提供的好節目,明行剛好人在其位,時也命也,沾光而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24:06 | 只看该作者
一闪 发表于 2011-11-15 12:30
详尽的凤凰欧洲奋斗史

借周立波的光也抖出來晒一晒太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25:08 | 只看该作者
萌萌 发表于 2011-11-15 12:35
凤凰卫视原来在欧洲刚起步的时候也是很艰难啊

刚起步的时候也是很艰难__ 現在也不容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7 04:45 , Processed in 0.034670 second(s), 2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