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美国孔子学院风波背后的较量 葛夫

已有 1477 次阅读2012-7-2 13:53 |个人分类:教育| 美国孔子学院

5月中旬,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要求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部份中国汉语教师必须于630日离境,但仅仅8天之后,美方就纠正了上述公告,并收回「逐师令」。此事引发了中美两国之间近两个月来最大的一场风波。

美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出现如此像过山车般的「U」型回转,实属罕见,分析人士认为,这背后折射了中美两国围绕文化和软实力的较量,其根源则是两国缺乏战略互信。同时,这场风波也引发了对孔子学院海外大跃进以及对中国文化重新定位的反思。

大国博弈化解「孔子学院风波」

当地时间51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提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部份孔子学院中方教师持J-1教授签证却在中小学授课,违反了此类签证的规定,必须在2012630日离境;二是要求孔子学院申请有关资质认证。

但仅过8天,美国国务院就公开坦诚该报告「很草率,很不完整」,并对此表示歉意。与此同时,美方还迅速重新签署了新的政策指令公告,几乎消除了所有的顾虑:其一、强调除非到时自愿离美,否则持有不当签证类别的中方教师不必限期离美;其二、孔子学院与美国高校合作办学,相关的资格认证符合美国规定;其三、美国将会协助相关院校确保教师获得正确类别的签证。

至此,一场引发中美外交风波的技术性乌龙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一位中国资深外交官告诉笔者,过去涉及中美之间的纠纷,美方的态度往往都很强硬,很多问题都是拖了很多年双方才达成妥协,甚至一直久拖不决,而这一次,不仅风波平息得非常快,而且美方还主动承认错误,纠正错误,这在中美外交史上非常罕见。

这次孔子学院的风波之所以平息得这么快,主要得益于中方的策略正确,是「外交手段、舆论压力和借用美国国内力量」三方合力的结果,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大国博弈的外交成果。

在外交层面,在事发之后,中国外交部和汉办都出面,一方面表达尊重美方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敦促美方妥善处理,不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有礼有节的方式避免与美方大打口水战。

与此同时,中国驻美使馆则直接与公告的签发人进行斡旋,阐明第三届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不久前刚在北京落幕,美方此时「驱逐」孔子学院老师,与中美人文交流的大趋势不符。

其次,中美两国媒体一直质疑该公告的合法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日报》在社论中评价美方的这一决定「举措谬乱,是思维谬乱、心智不够成熟的表现」,「东一锤子、西一鎯头地搅事,找替罪羊,捉巫师,转移焦点等等,这都不是做事的正招」。美联社提到,「在《美突然向孔子学院发难因忧中国影响》的标题下,国营《环球时报》在周二的一篇文章中称,美方是在担心,孔子学院在美国搞得很成功,影响很大。」舆论的压力及中国民众的愤怒令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逐师令」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三,巧妙利用美国民众和合作高校向美方施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透露,美国国务院一发布这个公告,她就在第一时间以个人的名义分别给美国81所开设孔子学院的高校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许琳写到三点:第一,中方尊重美国的法律法规;第二,关于签证问题,一部份老师和志愿者持有J-1签证不是今天的事,已经近10年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人提出质疑,偏偏现在提出来;第三,如果要按照美国国务院公告实施的话,对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所在大学以及合作的中方院校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许琳的观点迅速得到美国各个高校校长的认同,他们除了对美国国务院的公告表示「震惊」之外,也迅速行动起来。

直接参与与美方谈判的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公参方茂田告诉笔者,从他与美方的整个接触和直接洽谈中,能够感觉到美方「认错」态度非常诚恳。这件事说明中美之间无小事,事先若欠缺沟通,容易在资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歧义,而一旦纠纷发生,中美两国积极有效的沟通,则可以澄清误解,达成共识。

美国人犯了「孔惧症」

作为孔子学院的总干事,许琳认为,美国国务院此次向孔子学院发难,绝对不是偶然事件,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虽然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但是汉办一直对此有应急预案。」许琳透露,从2010年开始,美方就通过各种管道调查孔子学院,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宣传共产主义,有没有价值观输入,美方对教材、教师、信件都进行了层层审查。

据许琳介绍,这种「地毯式」的调查什么也没查出来。最后,他们只从教材中找到了一个地方「不合适」。中小学教材中有一篇《哪咤闹海》,他们说哪咤穿肚兜相当于裸体,而美国的中小学教材中不允许有裸体。事实上,孔子学院的教材中只讲授中国的历史、书法、武术、中医等文化,更多的内容是汉语言。

许琳表示,孔子学院遭遇西方国家发难并非仅仅发生在美国,去年下半年,孔子学院在德国就遭遇过激烈的「围剿」,最近在英国经济政治学院,孔子学院也曾被发难,最后都是因为当地大学坚定支持孔子学院而坚持了下来。

据了解,美国社会存在一些政治势力,一直对孔子学院横加指责,不断抹黑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今年328日,美国国会外交事务监督与调查专门委员会就「中国公共外交代价」举行听证会时,国会众议员达纳.罗尔巴克尔就指责中国通过私营媒体和公共教育「进行宣传」。

实际上,孔子学院近年来在海外的快速扩张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的质疑。2010年,时任日本大阪产业大学事务局长的重里俊行甚至不友好地称,「孔子学院」为中国的「文化间谍机关」。

针对这样的「质疑」,时任国家汉办副主任、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解释说,孔子学院不是中国的谍报和宣传机构,所有孔子学院的设立都是国外主动申请的,「没有申请我们不做」。而且孔子学院的章程不是自己制定的,总部理事会也不是中国的独家机构,而是一个有多名外籍人士参与的国际化机构。

一些美国教育界人士也表示,那些有关孔子学院教师会将不可接受的教育内容带入课堂的担心,是毫无依据的。

孔子学院「大跃进」需冷思考

孔子学院肩负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同时增进世界对中国了解的使命,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在政府重金支持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

据孔子学院官网资料显示,自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11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至2011年底,全世界已有105个国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课堂。其发展势头之迅猛,人称「海外大跃进」。仅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48个州已设立81所孔子学院和299个孔子课堂,是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2011年,美国孔子学院共开设汉语课程6127班次,注册学生近16万人,举办文化活动2800多场次,参加人数达147万人之众。

但是,「孔子」周游列国8年来,孔子学院除了在数量上不断刷新纪录外,在教学品质和创新上却始终突破不多。目前孔子学院越建越多,但教学方式仍然十分单一,师资和教材编制严重不足。在国外的孔子学院,甚至有很多是没有法律保证、没有校舍、没有教师的「三无学院」。

过度追求数量上的冒进,其品质必然会大打折扣。一些旅居国外的学者感言:虽然名为孔子学院,但大多数孔子学院并不教授孔孟之道。学生在这里最多只能学习汉字入门,而汉语教师平常投入工夫更多的是教老外们一些包饺子、打太极、剪纸等生活课程。

孔子学院最大的功能实际上是「推广汉语文化的非营利性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甚至等同于一所「汉语培训机构」。表面上,中国价值观似乎在轰轰烈烈地输出了,实际上效果却不大。

孔子学院的巨额亏损也一直为人诟病,每一所孔子学院的开办与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国家进行了巨额的财政拨款。据报道,至今为止已经花了数十亿元之巨。

在此次孔子学院风波之后,中国网民猛批每年大把大把往富国扔钱,还不如投在国内的希望工程中。有网友称,孔子学院2008年预算高达16亿,此后更是一年更比一年多。希望工程历经20多年,也才募集50来亿元。

除此之外,网络上流传的财政部网站早前公布的一则中标公告更引起了公愤,原本维护像孔子学院那样的网站,年服务费最多不过十几万元,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却支付了3520万元。一些人质疑,其背后很可能是部门的利益纠葛。

必须看到,目前许多孔子学院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诸如上述种种问题,只有冷静思考,尽快地自查自纠,走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才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也才能走得更长远。

最大难题是「去官化」

此外,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也是引发许多国家怀有戒心的最根本的原因。许多美国媒体都报道称,尽管在欧洲,法国、德国等国家也设立与孔子学院类似的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文化输出机构,但孔子学院是「惟一一个直接由政府赞助和管理的机构」。

旅美评论家邓喻静认为,孔子学院在美国遭到的抵制和指责,很大程度上在于孔子学院背后浓厚的「官方色彩」和鲜明的「政府行为」不符合美国人的习惯。美国人是一群对任何宣传资讯都充满警惕的观众。所以,如何解决「去官方化」和「民间化」,才是孔子学院目前发展最大的难题,而这个难题的根源,有可能来自错误的发展理念。

邓喻静指出,按照孔子学院的目前中美合办模式,孔子学院不像学院反倒更像「孔庙」协会,在美国人眼中它是个「儒教组织」,美国右派看它是个「中国政府组织」,而中国人把它看成一个「中国软实力输出管道」。

法国和德国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法语联盟、歌德学院也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存在,但并未遭遇到过多责难。这其中固然有意识形态相近等因素,但更关键的是这两大机构呈现出来的是以商业方式运作,政府主要是在背后支持。因此,中国应明确管理许可权,强化孔子学院管理的后台控制,加大商业机构前台参与的力度。

学者指,这场风波对中国政府是一次很好、很及时的提醒,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崛起的中国的确应该向外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这既是现实需要,亦服务于提升「软实力」的长远目标。但因为文化与意识形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之间不必讳言存在冲突,因而,文化交流往往比经济交往更需要由民间力量来分散地推动,这不仅可以减轻西方社会的疑虑,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如果未来政府想要继续在这方面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它应当更多地资助各类真正的民间机构参与对外文化传播,而不是通过国家汉办这类官方机构直接或近乎直接地从事它。

如何突破文化传播困境

2004年至今,孔子学院已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在全球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甚至被某些媒体称为是中国美妙的文化出口品。但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要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中将汉语文化打造成强势语言文化,不仅面临孔子学院自身发展的困境,同时还将遭遇严峻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在孔子学院走向全球的同时,一些国家的相关人士以其固有的意识形态思维审视孔子学院,称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渗透的「特洛伊木马」,并且警示西方社会透过文化、经济交流的表象认识孔子学院。它固然表明西方部份人对中国文化传播典型的「刻板印象」,也与孔子学院自身在文化传播中的定位不清有关。

诚如一位学者所言:「孔子学院仅仅还处在教汉语、太极拳的阶段,这些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但仅仅是『术』,还不是『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首先就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我们当然也应该传播我们的理念,比如说《论语》里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中国如欲通过文化输出提升软实力,没有原创性的思想,只是背诵某些教条,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前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前几年曾放言──「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如今,这一点恐怕依然是中国提升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最大障碍。

孔子学院要向世界传播的自然是中国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内容,但是什么样的文化既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髓,体现中国的核心价值和软实力,同时又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具有显着差异之处,这不仅是孔子学院,也是中国文化传播中一个不是很清楚的问题。从这个方面看,中国文化亟待被重新定位与认识。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学者李梦楠认为,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要挖掘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以利于国外受众更好地接受。面对世界各国汉语学习者,孔子学院传播的儒家思想既不能全盘西化,也非中体西用,而是需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与现代人权、民主思想的共通之处,通过张扬人的主体自觉性和创造性,在人权民主思想之上追求人自身修养的提高,进而实现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对于意识形态思维的障碍,李梦楠建议,孔子学院需要谨防与所在国发生文化冲突,在进行社会推广、参与社会活动、接触当地媒体与政府机构时,改变宣传思维模式,立足于跨文化交流和互动沟通,在寻求所在国民众的了解、理解孔子学院宗旨基础上,促进中国文化与所在国文化的融合。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4-27 21:09 , Processed in 0.024006 second(s), 19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