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金秋十月纪事 12/15

已有 1324 次阅读2012-11-19 16:10 |个人分类:散文| , , 年轻人, false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十二、饺子宴上话情谊

在一次聚会活动中,大家偶然约定1020星期六晚在我家包饺子聚餐,

因此当天有9位客人来到家里,其中有孔子学院老师和刚到不久的留学生。类似这样的家庭聚会,从80年代以来是经常有的事情,特别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邀请一二十位留学生到家里聚餐,相当热闹,而且都有合影留念,成为美好的记忆;平时也常常有留学生临时有事而登门拜访,留下吃饭也是常事。由于人来人往频繁,我家不像有的家庭特别讲究清洁,从来不需要客人进门脱鞋换鞋,习惯上比较自然随意;这好比个人性格,对人对事总是一种任其自然的态度,绝不过于强求。这也许是我们有那么多忘年之交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大家考虑到我们已是高龄的老人,这次晚宴的饺子由年轻人负责包办,我家准备酒水饮料便是;但我内人还是特意做了几个大菜,因此饺子宴非常丰盛,加上葡萄美酒夜光杯,大家过得特别快乐,度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周末之夜,自然也加深了相互之间的友好情谊。

说到人之间的情谊,其前提应该是大公无私和奉献精神;也就是说自己首先要有极大付出的心愿,如能相互如此,自然会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随着日后的互动,情谊就会自然而然向纵深发展。如果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关心别人,不愿意付出,那必然成为一个缺少情谊的孤家寡人。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如果我们周围有许多朋友,处处能分享到友好的情谊,那就任何问题也难不倒自己……

 

十三、九九重阳话长寿

今年1023日是重阳节,或称老人节、敬老节,当天接收到多个问候电话和祝福邮件,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快乐和欣慰。

重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佳节,记得小时候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父亲每年买重阳糕回来,上口又甜又糯,真是回味无穷。自从1952年离开家乡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老家的重阳糕了。九九重阳登高和吃糕的传统习俗,含有步步登高吉祥之意。九九与久久同音,具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之寓意。传统活动通常是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佩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中国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是值得肯定的做法。然而我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很多人慢慢忘记了这个重要的节日。但见巴黎侨界有一些华人社团一直坚持庆祝重阳节,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值得肯定和赞赏。

今次九九重阳节,我想想自己有没有与长寿有关的养生保健经验可谈?对此问题众说纷纭,唯根据个人体会,觉得可从心态、饮食、作息、社交、勤奋五个方面考虑,对健康长寿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重阳节前夕写下一首《九九长寿歌》:

“九九登高重阳节/ 年年增寿古来稀/ 保健经验今何在/ 养生之道问自己

第一要素心态好/ 心平气和最重要/ 知足常乐无忧愁/ 喜乐之心胜良药

第二要素饮食好/ 不挑食物样样要/ 多果茶水戒烟酒/ 营养全面最牢靠

第三要素作息好/ 按时起床三餐巧/ 午睡散步勤家务/ 睡前暖足不可少

第四要素社交好/ 和衷共济帮弱小/ 与人为善和为贵/ 天涯海角忘年交

第五要素勤奋好/ 活到老来学到老/ 无怨无悔多贡献/ 多姿多彩立功劳

快快乐乐过日子/ 健健康康度年华/ 久久高寿赛松柏/ 寿比南山登九华”

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如果让年轻人懂得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道理,全社会树立这样一个良好的风气,对促进一个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很希望侨界华人社团,除欢度春节外,都能在中华民族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同样开展相应的庆祝活动或纪念活动,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十四、自驾游里喜乐多

巴黎友人Z君与W君等,去年就计划今年到法国东部自驾游。他们在出发前,打电话让代订靠近我家的旅馆。然而每个月下旬,刚巧是《欧洲议会》全体议员的例会,旅馆全部客满,这是欧洲之都斯特拉斯堡特有的一个惯例。因此建议他们,如能将就,不妨在我家里就宿。

1025傍晚他们因堵车晚点抵达,约8点过后才到我家;大家相见甚欢,稍事休息,我们共进晚餐。他们是第一次到我家,因而看到客厅里悬挂的国画、书法以及钢琴上的一些照片,开始攀谈起来,从而了解到我们的一些生活故事……晚餐后,商量了他们在斯堡和阿尔萨斯自驾游的计划和安排。

次日我们首先同往德国边陲小城凯尔观光、集市买花、烤鸡店午餐、Lidl超市购物、欧洲桥上观赏美丽的莱茵河和两岸公园两岸桥;当晚去德国奥芬布亲友新开张的法式餐馆晚餐,难得领略到边境生活的别样气息。隔天他们游览斯堡大岛世界文化遗产区的大教堂、小法国以及欧洲议会区观光景点。其后几天他们出游马其诺防线、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小村庄与古城堡,并继续游览市区和橘园等景点,最后31日去Colmar游览,随后踏上归途。通过这样一次自驾游,他们亲身体验了欧洲之都斯特拉斯堡与莱茵河法德两岸的迤逦风光,还有阿尔萨斯地区一些重要历史景观,留给他们许多美好的印象。要说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我们年事高而体力不支,未能始终陪伴他们到处游览。唯能做到的事情只是准备好早晚两餐,特别是晚餐,当他们劳累一天回来时有一桌热呼呼的酒菜等侯着;我们在一起边谈天边进餐,感到轻松愉快,好像每天有一个过节的气氛和休闲的夜晚。

看来自驾游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旅游方式,旅程可远可近,时间可长可短,观赏可深可浅,从而获得最满意的一种人生享受。我觉得,朋友之间可以多多推荐这样的自驾游方式,结伴一起踏上旅途,分享精彩的人生、分享人生的喜乐……

 

十五、科学家到访话留学

1031晚一位从加拿大来斯堡开会的华裔科学家L君和夫人到访,并共进晚餐。原来L君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4)公派到法国斯堡的留学生,1982年他在路易巴斯德大学获生物化学理学博士学位,1984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当年他回国在中科院从事科研工作,1988获聘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科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在酶学结构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的综合研究方面建立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事生物大分子的晶体生长、X-衍射结构分析与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他培养了10多位博士,是国际生物大分子结晶组织指导委员会成员。鉴于他在医学基础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自1999年起成为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迄今早已是花甲之年,还在学术领域里奔忙,特别在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保持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

据回忆,斯堡80年代初期公派留学生不过10多人,年龄多偏大,在40岁左右,而L君则是相对年轻者。由于当时经常聚会或聚餐,互相帮助,关系融洽,大家都留下特别好的印象和情谊。如今大多已退休,但仍保持联系;若有机会来斯堡,都会告知并登门拜访。近10余年间,L君就来过斯堡不下5次,并每次都会来看望我们,可见情谊至深。就连他的一位博士Z君到斯堡做博士后2年离去,再次来开会时,也不忘探望我们,原因都是他们不忘前事关顾之情。可见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里是佼佼者,而且在道德礼仪上也是出类拔萃者。

80年代中、后期,公派留学生逐年增多,年龄也下降到25岁左右,直至90年代初、中期,斯堡留学生保持在60人左右,大多成功取得博士学位。但从90年代后期开始,自费留学生不断增加,近10年则直线上升,迄今斯堡中国留学生约达600人。不过,近10余年间自费留学生取得博士学位者凤毛麟角,不能与当初公派生相比;随着大学毕业留学生比例的提升,近几年获得博士学位者开始多了起来,这实在是一种可喜的趋向。

总之,出国留学的目的应该是获得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否则,没有必要出来劳命伤财。L君就是年轻一代留学生的最好楷模。

 

结语:此组散文15章反映了本人的日常生活,体现退休日子充满朝气和快乐,感悟了不少人生哲理。通过此文与大家交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称心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并善于享受自己的美好人生。

st1\:*{behavior:url(#ieooui) }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5-3 07:40 , Processed in 0.019350 second(s), 19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