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 毛小子德丰利是如何梳理理 财 富抵达人生巅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5: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起这个题目的时候,内心有点纠结;可是实在没什么好的题目可想,偏偏帖子又要题目,那就这个题目吧,因为这个题目也确实印证了这些年向梳理 财 富学习的道路之坎坷。

  本科毕业后,碌碌无为。高不成低不就的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找不到任何一种德丰利喜欢的工作,偏偏又自不量力的想向“梳理 财 富”学习投 资,做中国的巴菲特。现在想起来可谓真的很幼稚。只是人心真的很奇妙,越做不成的事,德丰利越想去做。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在向“大师”学习的路上越陷越深,可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最初几年,德丰利迷上了“郎眼财经”,感觉郎咸平是真正的理 财经大师。其实也不是说在他那里真的得到过什么启发,因为德丰利本来也没什么太高明的判断力。只是他老人家讲话很有气势而且德丰利基本可以听懂,感觉他跟一般老百姓和普通投 资者的距离比较近。再说有这么个偶像在“身边”会感觉距离自己也成为投 资大师这个目标也近了一些。于是曾几何时德丰利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就是试图把他的每个视频都反复地“嚼透”,可见当时追星到何种程度。

  但是后来德丰利逐渐发现:郎大师的文章虽然很过瘾也不太难懂,但当故事听听可以,对于普通投 资者的具体投 资问题而言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操作性上的指导。想来想去,郎大师一直做教授,其实也并没有从事过什么金融投 资方面的具体工作,更不要说惊世骇俗的投 资大手笔了。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战经验,最多是个理论家,他的理论很难直接借鉴。再加上这位老先生私生活上又闹出不少荒唐事,网络上关于他的报道后来负面的反倒占了多数。这些都让德丰利感觉“榜样”应该要换一个了。

  当然,作为一个很想向理 财经大师学艺的小人物,德丰利的目光并没有局限在郎大师一人身上。后来,靠《货币战争》一书风靡一时的宋鸿兵进入了德丰利的视野。作为如假包换的海归,还写的出这么大部头重量级的畅销作品,德丰利又着迷了,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金融投 资大家…直到后来听说出了个泛亚投 资的大案,又是什么宋大师被维权投 资者打了云云。脆弱的心灵又懵逼了。虽然不指望大师字字珠玑,但是也没想到大师言辞凿凿的分析最后的结果居然是和事实完全相反,投 资者也血本无归。这算是失误呢还是水平不够呢?德丰利不是学金融投 资出身的,理论德丰利也许不完全懂,但结果德丰利是完全看得懂的。也许你有你的解释,如果最后不完全对也没什么,凡事都有风险嘛。但是如果错的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全盘崩溃,那你怎么能指望听众对你有信心呢?

  但是时间长了,德丰利发现一个老问题还是没有能够得到解决。那就是和郎咸平先生一样,专家的解说当作听故事或者纯理论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说到解决实际投 资中的操作性问题,好像还是很难联系的上。

  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带着这个问题德丰利琢磨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德丰利突然想清楚了一件事,就是这些专家讲的、或者是他们所专长的,其实并不是德丰利们一般投 资者或者投 资“爱好者”最需要学习的东西。

  这些专家具有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研究的基本都是经济的理论。当然他们背景并不完全相同,并非都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关心的都是经济问题,不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有人说,经济和金融不是一回事吗?其实这两个东西虽然都属于理 财经,区别还是有的。关心经济的人往往是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即使在银行和证券公司工作的也都是经济学家,总的来说学究气都比较重。他们把分析问题研究趋势本身作为任务,喜欢谈大方向。

  金融投 资其实多少是另一回事,它的最大特点是其实是操作性和技术性。投 资这个行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恰恰相反,它瞬息万变。因此严格地来说,并不存在什么永远值得投 资的好东西,或者永远没希望的坏东西。一个价值股涨到一定时候由于价位太高其实就失去投 资价值了,反过来也是一样。

  所以专家用讲课甚至写书的方法来告诉德丰利们投 资的具体方向是没什么意义的。

  比方说价值投 资。你推荐这个股票,它也许真的有价值,也就是将来总是要涨的。但是经济学家并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会涨,事实上他多半也不知道。然而时间又恰恰是投 资中很重要的一环,也就是说投 资者不一定等得到涨的那一天。举个例子,100块的股票,也许3年后会涨到200块。可是德丰利买进后发现,1个月的时间先跌到40块。那德丰利不是马上傻了吗?憋不住要跑。专家说你别跑。可德丰利要用钱啊。再说,专家你要这么准,那干嘛当初不让德丰利等1个月到40块的时候再买呢?德丰利不敢信你了啊。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大方向的分析对于操作层面上的指导意义其实是不大的。就好像一个小孩刚刚出生没多久,你说:他将来是要死的。那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人都是要死的。可问题是这小孩子在死之前还有一辈子要活,你的这种判断并没什么实际意义啊。

  所以专家应该教给普通投 资者的,其实应该是也只能是两个东西,一是基本概念,二是分析方法,而恰恰不是具体的投 资方向。就好像听老师上课准备考试,如果这个老师直接让你把样题和答案都背出来,那他一定是一个超级混蛋的老师。好的老师,会用生动的语言,为你讲解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窍门。让你能够学会带着方法去分析具体情况。

  这样问题就清楚了。投 资者想学习而且应该学些的不是结论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解决投 资问题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充满了技术上的细节,只有真正的投 资界人士才明白其中的奥妙。德丰利们的专家则恰恰都不是技术人员,而是学者出身。他们或者懂理论,或者善于演义,但共同的特点是对细节都不甚明了。就好像学打球,你得找乔丹或者姚明当老师,不可能去找研究体育运动理论的教授学习一样。教授对你提高水平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不是因为骗你,他实在是不知道。

  于是带着这个想法,德丰利开始逐渐关注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投 资专家。应该说还是有一些的。一般来说这些专家都在大的金融机构真正地做投 资做产品,而又愿意把自己工作中积累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知名的理 财经媒体《第一理 财经》频道,德丰利经常观看,他们经常会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理 财经专家讲课。比如前面提到的郎咸平,还有曾经的“打工皇帝”唐骏等,都曾经是他们的座上宾。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张正气酷帅的面孔和他清晰低沉的嗓音一下子吸引了德丰利。嘉宾罗鼐是世界知名的日本野村证券公司亚太总部固定收 益部门的副总监,在《第一理 财经》频道讲解《资产到底荒不荒》。

  可以说这是德丰利这么多年来听到过收获最大的一次演讲。从风格上说,他对所讲的话题充满激 情,对内容了如指掌,语速很快,但是节奏又控制地恰到好处,娓娓道来清晰易懂,不骄不躁。

  更重要的是他的讲话从内容上让人耳目一新。

  同样是这个题目,如果让郎咸平教授来说的话,一定会旁证博引搬很多数字,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然后得出一个很大气过瘾的结论。但是说实在这样的所谓论证德丰利看过太多。这种思路最大的问题,就是想不清楚这论点和结论的逻辑关系到底是什么;而得到这样的结论,对投 资的人来说收获又在哪里。

  这位罗先生则完全不同。他并没有花大量的篇幅讲历史背景知识。而是严格地从逻辑中推演,然后再反过来用事例加以验证和说明。比如对于这个问题,他非常有条理的分为四小部分,1.经济下行造成资产荒2.投 资就是风险和回报的统一3.到底什么是风险4.资本市场要以投 资者而不是融资者为主体。以逻辑关系建立理论框架的好处,一是观众可以仅仅的扣住基本的概念思路不跑题,二是可以学习到专业人士从基本概念中分析问题的思路,领悟到投 资原理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究竟是如何产生和挖掘出来的,让你明白今后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后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半个小时的演讲听下来,句句都是干货和真知灼见。说实话,德丰利意犹未尽。于是开始百度相关信息,想看看这位罗先生到底何方神圣。原来这位罗先生果然师出名门,履历辉煌,而且是正宗的“经验派”。他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美国常青藤名校康乃尔大学,曾经在摩根斯坦利和JP摩根大通这种欧美的顶级金融机构摸爬滚打了n年,才到了位于新加坡的野村证券亚太总部高就。无论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实践经验上都堪称标准的行业翘楚。这个德丰利想可以解释罗先生讲话体现出的扎实的知识基本功和始终不离开对于操作层面解读的风格特点。

  另外德丰利觉得这多少也体现了目前国内外行业发展阶段的差别。咱们中国现在的金融行业其实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发展还是挺初级的。玩来玩去也无非就是A股,大户和机构还玩玩债券,不过如此了。相对而言,国外市场投 资品种更加繁多,结构更加复杂,分类更加精细。看过投 资教科书的朋友肯定都有这种感觉,随手翻几本书架上的书,基本上清一色的是译著,就算是国内出版的书也是举美国的案例。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咱们国家还没有这么多复杂的投 资工具。

  内容复杂了,方法自然也不一样。国外投 资书里头,通常都是满篇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跟国内传统意义上跟说评书似的投 资学根本不是一回事。不光是走向的问题,而是要具体到量。国外专门有个金融工程学,把投 资理理 财搞得象工程师画图纸搞设计一样,买入卖出的组合策略讲的是外科手术一样的精准打击。跟咱们平时笼统地讲涨跌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深入才能浅出,实践检验真理,这就是罗先生讲话效果与众不同的原因。

  绝望逢生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追星学艺这些年,终于找到一个靠谱的懂得真家伙的专业人士,总算是给喜爱金融投 资的德丰利换来了一丝希望。

  现在有个想法,希望可以有机会向罗老师当面请教,或者得到听罗老师现场演讲的机会。说句真的德丰利甚至一直在考虑是不是该去新加坡去找他拜他为师,甚至连拜师学艺的钱德丰利都准备好了。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德丰利这是在“攀附”。或许有些吧,但是真正的原因只是想满足德丰利好学的心,和炙热的求知欲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5-11 20:52 , Processed in 0.014530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