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娱乐] 电影大场面耗费大困难多 多机位拍摄造“假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2:05: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场面运输成问题, 化装耗时长,令名导齐挠头,宁花大价钱做特效



  “这么多群众演员,哪找的啊?得花多少钱啊?”每当看到银幕上两军交战、大军冲锋时,都有观众发出这样的疑问。


  就在今天,由陈勋奇(微博)执导,任贤齐(微博)和张柏芝主演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开始在全国公映。全片107分钟,有超过60分钟都在展示宋代战争,千军万马相互厮杀的场景可谓“随处可见”。


  而日前,名导冯小刚(微博)更是在微博上抱怨,他不得不为其新片《温故1942》剧本中的一句“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在群众演员上耗资千万,并笑言投资方也很害怕看到这八个字。


  影视剧中的“大场面”到底是怎样拍成的?本报为您独家揭秘。


  典型案例


  《满城尽带黄金甲》“调遣”两万战士


  为了追求真实的“千军万马”场面,不少影视剧都打“人海战术”,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该片制片人张伟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06年该片拍摄期间,张艺谋想要一个两万人参演的场景,幸亏得到部队的支持才得以完成。


  “我们讨论了一天,最终拍板,要跟部队合作,动用两万名战士,这样既好管理,还能拍出效果。最终这个镜头在云南和浙江的景点拍摄完成,因为只有这两个地方的片场才能摆开这么大的阵势。”张伟平表示,为了全方位展示“大场面”,张艺谋还与一家美国特效公司合作,进行了航拍。


  《赤壁》动用群众演员17万人次


  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相比,吴宇森的《赤壁》单场动用的人数没有两万这么多,但由于战争场面太多、太大,前后动用的群众演员人数竟然高达17万人次,位列中国电影之最。


  因经常要指挥上千人“作战”,该片的执行导演张进战(微博)在片场被称为“将军”,但他坦言这个17万人次让他感到非常后怕:“如果这种规模的军事行动,有十来个死亡名额是正常的,而拍电影就是准军事化行动,但我们绝对要避免人员伤亡。”


  尽管处处小心,但五年来场面实在太大、战线太长,《赤壁》在拍摄过程中特效片场发生火灾,一个河北籍的武行不幸身亡。这一度让吴宇森心灰意冷,称以后不想再拍电影了,也直接导致了该片拍摄周期延长、投资超标。


  困难分析


  交通运输是首要难题


  冯小刚在抱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同时,也公开算了一笔账:这八个字意味着少说也得两千人。按每部大客车乘50人算,运送这些群众演员需要40部大客车。同时据冯小刚透露,全片故事发生在逃荒路上,150个拍摄日中“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场面大约30次。


  事实上,影视剧拍摄大场面时,打人海战术的首要难题就是交通运输,本报记者曾在《赤壁》剧组待过一周时间,每天早上6点来钟,几辆大卡车就来来回回地往片场里运人,一直到早上9点来钟才能运完,接下来导演吴宇森和一帮助手出现,开始商量如何“作战”。


  而张艺谋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请到的两万人,如果不是动用部队,而是自己请到的群众演员,那运输问题简直就无法解决:如果算50人一车,光车就要400辆,足够排好几公里。


  化装时间动辄耗一夜


  运输问题解决之后,紧接着就是时间问题——化装也要耗费大量时间,几乎让所有剧组都“伤不起”。


  群众演员到达剧组之后,首先要化装(包括服装造型),虽然他们的化装都相对简单,但即便每个人化装只需要1分钟,1000个人就是1000分钟,接近20个小时;假如剧组有10个化妆师,也得耗费将近2小时化装。


  今年王全安的《白鹿原》在陕西拍摄时,日均调配群众演员2000人,剧组工作人员武林告诉记者,单是群众演员的化装工作,几乎就让剧组彻夜不眠:“一般都是凌晨两三点钟就开始,早上八九点钟才能化完。”


  而陈凯歌(微博)的《梅兰芳》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期间,本报记者也曾前往探班,发现群众演员的化装经常要从清晨持续到中午,陈凯歌在一旁干着急也没有用。


  群众演员的工资“高”?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行情,即便是最普通的群众演员,目前工资也要30-100元/天,有台词的可达100-1000元/天。如果一个剧组动用1000名群众演员,一天的工资至少也得要3万元——均按最低标准计算,这还不包括运输和伙食费用。


  因此冯小刚说,据他估算,《温故1942》光是花在群众演员上的费用,就将超过1100万元,足够拍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


  而交通运输、化装、工资等问题都解决之后,最棘手的就是安全问题,所谓“人多马乱”,难免出现伤亡。这对所有剧组来说几乎都是灭顶之灾,不是仅仅靠钱就能解决。


  解决办法


  多机位拍摄造“假象”


  正因为打“人海战术”如此之难,不少电影在拍摄大场面时都使用多台摄影机,然后再把不同机器拍到的画面剪辑到一起,从而制作出千军万马的“假象”。


  《投名状》摄影师黄岳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该片群戏时有上千人出演,但仍然需要用多机位拍摄。“我们最多的时候用8台机器同时拍,3条的话就是24个机位。这是我拍过的最大场面的戏,但却没有一个人受伤。”他说。


  24个机位的画面同时剪辑到一起,即便每个画面里只有100人,观众看到的场面也可多达2400人,镜头在银幕上一闪而过,除了跑在最前面的人员,观众根本分不清是真是假。


  黄岳泰说,为了追求古代战争场面的“真实感”,《投名状》的导演陈可辛把每天拍的录影带都接起来回放,有什么疏漏不足,立刻补拍细节,“经常围着一两百人拍特写”。


  而知名武术执导、《白蛇传说》导演程小东(微博)则表示拍大场面群戏还有其他窍门可取,比如拍马戏时将马的眼睛蒙上,不拍身子只拍腿,就更容易拍出万马奔腾的感觉。拍枪战戏时加大硝烟的分量,让演员不断从硝烟里冲出来,也更容易让观众感觉到人多。


  电脑特效“取代”千军万马


  除了人海战术、多机位和一系列拍摄窍门,现代电影的大场面,用得最多的其实就是后期特效,直接用电脑制作“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场面。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导演陈勋奇告诉记者,片中的战争场面,其实演员最多时也就两三百人。但经过后期特效合成后,人看起来就特别多,给观众一种千军万马的感觉。


  2009年上映的《天安门》,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不过该片导演叶大鹰(微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拍摄时最多一次也只动用了500来人,“拍摄时,先让这几百人站在一个100平米的小方块内演一个动作——比如举着红旗高声呐喊,然后再让他们到另一个小方块内演另一个动作,最后通过电脑将这些画面合成到一起,感觉就出来了。”


  吴宇森的《赤壁》在拍摄“火烧赤壁”时,千万船只的场景用的也是类似技术。当然,还有一些船纯粹是电脑绘制出来的,用来在远方当背景。


  但问题是,用电脑制作取代真实的千军万马,虽然省心——不用担心交通运输、化装和工资这些问题,但费用并不便宜。《赤壁》、《集结号》之类的影片,均有上千万花在了特效制作上,所以冯小刚才看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八个字发愁:“用电脑特效更贵,多么恐怖。”


  文/特稿记者 喻德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17 08:02 , Processed in 0.025497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