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从事的这么一条长长的服装产业链,原来就是裁缝师傅一个人的事。在很久以前,世界上只有一个裁缝,可牛着呢!他管着销售到生产一条龙的服务,也就是郎咸平所说的“6+1” 产业链的原始模式,“6+1” 产业链就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加上制造业一端(即“1”)。这个裁缝师傅首先碰到的问题是由于业务量的增加,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带了几个徒弟,这几个徒弟来干什么呢?不是帮他来接待客户的,而是帮他把裁好的衣服缝制起来,也就是说他首先会把最没有价值的加工制造这一环节外包出去。随着业务量的进一步的增加,客户太多了,他还是忙不过来,没有办法,他只能在几个徒弟中选择一个可靠的,把裁剪这门技术教给他,自己腾出时间来做接待客人,了解客户的需求,那时应该还没有原料采购这个环节,大多都是来料加工。 此时,一个服装产业的历史性转折点开始了,首先这个裁缝师傅不是为了“利他”而教给这个徒弟裁剪这门技术的,而是为了“利己”,为了自己做更多更大的生意,挣更多的钱,才把这门技术传授给徒弟的,也许此时这个裁剪师傅还会留一些裁剪当中的核心技术,他完全明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道理,行话叫“留一手“,但时间一长,这个聪明的徒弟还是能够窥视到一些窍门,于是这个徒弟就掌握了当时服装行业里的核心技术。忠诚跟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必然的关联,跟利益才有必然的联系。这个掌握了服装行业核心技术的徒弟,经过许多的思想斗争,或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原因,就出来自立门户,这个徒弟也在重复着他师傅的这样的一个过程,随着自立门户的“徒弟”们越来越多,随着这些“徒弟的数量”的增加,客户的数量没有根本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服装行业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徒弟们”在业务上必然就跟他们的“师傅”有了冲突,也就有了竞争。有了“徒弟们”跟“师傅们”的竞争,就慢慢地一条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就开始不断地拉长。后来,只做加工制造环节的徒弟们也把这个环节延长,就有了现代服装企业的厂长,付厂长,车间主任,组长,主管之类的职务和岗位。再延长,各个工序各个岗位,是越来越长,最下层的工序中的“徒弟”们,想当“师傅”的机会跟概率就越来越少了。服装产业链里的其他6个环节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故事,如产品设计,也延伸出设计总监,设计经理,设计主管,主设计师,设计助理等等,还延伸出面料设计师,款式设计师,颜色设计师等等,一些服装产业里的新岗位不断地涌现,如企划师,陈列师,也有了专门的师傅,教徒弟们各种各样技术的“师傅”们。服装产业不断繁荣起来,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新岗位地出现,都有可能带来新的竞争优势,此时绝对的竞争优势没有了,只有相对的竞争优势,由原来的个人的竞争变成企业的竞争,由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企业配套链之间的竞争,品牌之间的竞争,经营模式之间的竞争等等。 在郎咸平的6+1产业链里,应该说哪个离消费者最近的环节是最有价值的,当然,只要你把某个环节做强,做到没有人跟你竞争了,没有人能够取代你的位置的时候,有了绝对的竞争优势的企业,都可以成为这条产业链里的“链头”,而且他的6+1产业链是站在国际这个大环境里,把整个世界的市场做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来分析,其实我们国内的专家常常会忘记一个常识,那就是我们国内市场也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我们国内也是一条完整的6+1产业链,而且更加有大有作为的空间。我们有国际视野没有错,但我们只有国际视野,没有国内市场意识也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结果是碗里的没吃到,让别人吃了,锅里的更加吃不到。自己家里的老婆没搞定,还老惦记着别人的老婆,结果是别人的老婆没有搞到手,自己的后院却先起了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