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浙江 温州 查看内容

温籍学子的香港高校生活

2011-10-10 12:17| 发布者: 戴向华| 查看: 1149| 评论: 0|来自: 温州都市报

摘要: 香港大学东大门   上月,随着香港高校的陆续开学,温州都市报开学周刊“出城探学”栏目记者赴香港“探学”,采访温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香港教育界人士。近年来,赴港求学成为内地部分优秀学子的一种潮流。今年7月 ...

香港大学东大门

 

  上月,随着香港高校的陆续开学,温州都市报开学周刊“出城探学”栏目记者赴香港“探学”,采访温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香港教育界人士。近年来,赴港求学成为内地部分优秀学子的一种潮流。今年7月初,北京3名并列文科状元放弃北大选择了港大,每人每年获得16万港币全额奖学金,这一新闻又一次把内地学子去香港读大学这一话题炒热,以至于社会各界开始思考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制度的种种异同。

 

  温州每年都有学子考上香港高校,如温州中学2007年的林汝汝、2009年的朱谷忆、2011年的林海滨,都考上香港大学;2009年瑞安中学的黄艺彤、石芸婷,2010年的考生周浩特,2011年温中的朱悠然,则考上香港城市大学;今年,瑞中考生黄郑瑜又考上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大学地质博物馆地球仪

 

       他们为何选择香港高校

 

  想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

 

  林汝汝,2007年以总分669分、浙江省前三百排名考入香港大学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今年刚毕业,现就职于香港一家建筑公司,做工程师。她说,当时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同学来温州中学做宣讲,介绍了香港高校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还有都市化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她。当时,班里有许多同学报了香港大学,她也跟着一起报了名,直到高考成绩出来后港大让她去面试,才觉得需要准备点什么。当时她慌张得还想找个老外临时辅导下英语,不过她的老师说了句令她印象很深的话,“港大不是要录取英语最好的人,而是综合素质最符合他们要求的。”于是她也就没有那么恐慌,努力去表现自己的个人素质。

 

  周浩特,瑞安人,现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金融专业,2010年以浙江省理科200多名排名考入香港城市大学。他报考前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大学生活,而且想为自己而学习, 不再为考试而学习。而香港一些大学的评价体系较为科学,他想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

 

  面试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

 

  池承展,2006年入读香港大学统计学专业,去年毕业后,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统计系风险管理专业读研。他当初面试前参加过英语集训,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很自由,他利用假期天天去上机,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还经常找外教聊天,渐渐地,课程内容激发了他的兴趣,加上他确实对港大产生了期待,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原定六个月的课程。

 

  朱谷忆以温州市前三名的成绩于2009年考入香港大学会计金融专业。她在港大面试前和几个报考港大的同学经常模拟面试环节进行小组讨论,一开始很不习惯,练多了思维就灵活了,不管什么面试题都能侃侃而谈。她说面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半小时的小组讨论,6个人一组,根据考官抽选的话题用英语进行自由讨论,结束后进入自由提问时间;每组表现出色的同学有机会进入“二面”,二面主要就是了解考生的个人情况、职业兴趣、个人爱好、家庭情况等,是否适合就读港大。她觉得参加港大的面试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这也是她报考港大的一个原因。林汝汝说,是否进入“二面”与最终是否被录取的联系不是很大,他们组也有未进入“二面”却被录取的人。

 

  香港城市大学无需笔试和面试,只需参加内地高考统招,列入提前录取批次,这也是吸引周浩特报考香港城市大学的原因之一。

 

  全英语授课,小班化教学

 

  作为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新生,朱悠然觉得这里的课堂讲究独立学习。记者看到,她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这里没有“班集体”、“班主任”,一同上课的同学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年级;全英语式授课,小班化讨论式教学,注重参与、思考和互动;考试通知和学校发布的信息等也常通过邮件;学校没有围墙,都建在山上;师资全球招聘,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博士学位,海外留学经验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要求,而香港的大学教授一年的工资能达到百万港元。

 

  香港大学规定,内地生第一年在内地委培一年,第二年再去香港大学就读。朱谷忆第一年在复旦大学就读,到香港后,一学期上3门必修课,2门选修课,一星期下来大概上15节课,看起来似乎有点轻松,但她说,香港的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课后大家都得花点工夫,否则就有可能通不过了。香港高校考核制度很细密,考试占多少,论文占多少,报告占多少,都是按百分比的。港大特别注重实践操作,平时大大小小的project(项目)占据了最终成绩的很大比重。一开始做project,三五个同学共同完成,需要大量时间思考、讨论、尝试,每到期中期末,很多project纷至沓来时,特别考验能力。她在港大的第一学期异常忙碌,习惯后就觉得非常充实,能力长进不少。

 

  自由度高,多元文化

 

  香港高校自由度高,注册报名,课程安排,宿舍申请等由学生完成,让人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池承展深有体会地说,内地大部分高校是一门课一本书,但香港高校一般是一门课一本“参考”课本,加若干本辅助参考教材,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和对课程的要求选读,这样虽然大家都参加考试,但是不同的学生从一门课中学到的东西却可以很不同。

 

  香港高校的学生社团很多,记者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发现很多活动信息,而且,学生会的事情,学校是不能干预的。

 

社团文化

 

  在复旦大学读过一年再转到香港大学的小何说,在复旦,需要面对学业的压力,如果在图书馆比别人少泡了一个钟头,会觉得自己落后了;可在香港,需要面对的则是选择的压力,那么多丰富的节目,该如何取舍?

 

  多元文化,是香港高校乃至城市的特色。香港城市大学的新生小昊就惊奇地说:我才上了4门课,居然拥有了来自3个国家的老师!而浸会大学一名学生的“宿舍生涯”不可谓不丰富,住宿3年,和3个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当了舍友……

 

  朱谷忆今年8月自费去美国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实习,她是从学校那里得到这个机会。港大一般会通过电邮的方式把各类实习、交流机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填写有关的申请表,就可以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

 

  在香港高校,人们对这种国际交流习以为常。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每年有2400多个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该校已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学分互认,其中包括哈佛、耶鲁等世界顶级大学。

 

  港大、科大的情况与中大的情况基本相似。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发展处处长陈棨年介绍,该校现有18000多名学生,每年有1200多名学生到国外交流。

 

香港大学百年历史的本部大楼

 

  男女混住,宿舍文化也是种教育

 

  香港高校学生宿舍是男女混住的,把学生当成年人来看待。

 

  朱谷忆的住宿条件非常好,两人一间宿舍,可以看见海,24小时供水供电,每层楼有厨房和休息室,公共卫生间和浴室有专人打扫。但由于港大宿位有限,每个宿舍楼每年都会“踢人”,如果被“踢”就要自己租房,非常麻烦。为了不被“踢”,她需参加宿舍楼的各项活动。有些活动进行到半夜,影响休息;还有些活动时间很长,影响学习。所以为了住宿舍,需要付出代价。港大的校园看起来不像内地高校那样拥有优美的校园:无操场,绿地很少,教学楼基本建在山腰,在校园里散步需要一定的体力;一些体育比赛要到校外去,宿舍也在居民区里,需要在马路上步行十几分钟才能到达。

 

  “住hall(舍堂)也是一种教育,各宿舍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及要求,如果长期不参加hall里举办的活动,就有可能被踢出局。”池承展说,同学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宿舍,宿舍会提供很多机会让大家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如文化、体育比赛等。香港大学是一个很讲究团队合作的学校,希望借此培养同学的团队意识。他说,有不少内地生不太愿意参加hall里举办的活动,这对于内地生与本地生的融合带来一定影响。

 

香港城市大学餐厅

 

  高额奖学金吸引许多内地生

 

  香港高校的食堂环境像肯德基,照片式菜单看起来令人食欲大增。记者和朱谷忆在港大普通食堂吃了一顿饭,分别要了一份港式套餐,共计50多港币。她平时都是这样吃的。在港读大学,一年开支包括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大概要十几万港币,这对于朱谷忆这样的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她在香港的开销比一般同学低,主要用于吃饭和生活必需品。不过,这样的开销比去国外读大学便宜。

 

  高额奖学金吸引着许多内地学生去香港读大学。入学奖学金取决于高考成绩及面试成绩。入学后,奖学金也不是成绩好就给的,要自己申请,而申请的先决条件是大学的学业成绩即GPA,当达到一个标准后,如GPA>3,才有资格申请。内地学生普遍成绩好过香港本地学生,因此有不少内地学生拿到奖学金。

 

  香港大学拨款900万港币设立入学奖学金,颁发给录取名单中各科成绩突出的学生。全额奖学金最高可达50万港币。香港大学还设有多项不同类别的奖学金/奖项供所有港大在校本科生申请,这些奖学金/奖项用以奖励在学术、体育或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出色表现的同学。

 

  周浩特曾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内地生头等奖学金,一年8万港币,足以负担学费,家庭只负担生活费。池承展现在读研时还教授200多名学生的习题课,每周三节课,现有自己的办公室,奖学金每月1万多港币,他现在每学年学费是4万港币,个人公寓费用每月2500港币,平时在学校食堂一餐下来约20港元,除去其它开销,这样一来,每年获得的奖学金还有剩余。

 

  呆满7年可获永久居民身份

 

  据了解,只要在香港连续呆满七年,就可以获得永久居民身份。从明年起,香港的大学学制改革,由三年改为四年,因此一般到香港读大学的,一定有四年在香港居住。而大学毕业后,香港政府也会再“送”一年的签证以便让有心留港工作的内地毕业生就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再逗留两年(读研或工作都可以),就可以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林汝汝现就职于香港一家建筑公司做工程师,月薪1万多港币,房租6000港币,平时工作很忙,压力大。她最终选择留港工作,是因为比较习惯香港的工作方式,也想拿到永久居民身份。

 

  目前,研究生池承展在做和金融数学有关的研究。他觉得,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机会和挑战都非常多。他打算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申请博士,或留港工作。

 

  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新生朱悠然觉得自己的专业,在商业化的今天,前景不算太好,加上她没兴趣干别的行业,所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她觉得工作只要可以糊口,体现一定程度的自我价值,能做自己比较喜欢的事,就可以了。她不太想留港,觉得这个地方更适合学经济、金融或有领导才能的人。

 

  大二的周浩特高中时特长是理科,来香港城市大学却读了商科,而一年的时间难以确定商科是否是他的兴趣和特长,他不想现在就把自己的人生限制住,不必简单地被专业、地域等框死。他想多去一些国家,开阔视野,然后再决定自己以后的发展。

 

  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在该校就读的内地本科生毕业后,约25%留校读研,20%拿到奖学金去国外继续深造,30%留在香港工作,14%选择了回内地工作。而香港科技大学2005年毕业生中,92%在8月份以前就拿到了offer(入学或工作的批准书)。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平均月收入为11554港币。

 

  无形压力促进学子珍惜时间

 

  因为语言、价值观、饮食等因素,几乎每所大学都存在内地生与本地生“不相往来”的情况,即使有交流,也难以深交。此外,香港人的就寝时间为晚上12点半至1点,大学生经常晚睡晚起,有时候大学社团干事开个会,复习,玩乐,动不动就通宵达旦。就餐时间也偏迟,一般公司的午饭时间是下午两三点,晚饭一般都到七八点才吃。此外,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港大与其他香港高校有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港大先让内地学生去内地学校委培一年,在这一年里面,他们这批内地生之间基本都相互认识了,并且建立了友谊。林汝汝认为这对他们来香港之后的适应很有帮助。

 

  朱谷忆刚到港大,不太适应这里的生活。这种不适应是内地生初到港大时出现的“集体症状”。她花了2个月的时间才完全适应。首先是语言障碍。港大的大部分活动都是用粤语交流,听不懂粤语参加活动就没意义。她花了一个月时间克服了语言障碍,现在听说都没有问题。还有,就是香港快节奏的生活。比如,没有平地的校园总是催促着他们爬上爬下,校园里没有地方能够“闲庭信步”。香港的道路狭窄,房屋高耸,让人感到逼仄与急迫;香港的车速很快,红绿灯的时候会有密集的铃声催促行人快点过马路。但在找工作、求学时,内地学生独特的“双重背景”常常是成功的筹码。

 

  但是他们一致认为,正是这种压力促进温籍学子珍惜时间,利用在校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和涵养。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

 

  [相关链接]

 

  香港有12所高校面向内地招生

 

  目前,香港共有12所高校面向内地招生,其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内地高考统招,并列入提前录取批次,无需面试;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珠海学院参考考生高考成绩在内地进行自主招生,被上述10所香港高校录取的学生,内地高校不予以录取。

 

  今年,香港地区12所高校在内地招生约1800人。今年港大共收到10362份内地本科生入学申请,比去年增加了1300余份,内地招生维持在300名左右。

 

  四大因素报考前须考虑

 

  这几位温籍学子提醒,并非所有的考生都适合报考香港高校。其中四大因素是考生和家长必须考虑的:

 

  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在内地念一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一般一年学费加生活费,在1.5万元左右,艺术类学生则高一些。到香港读大学,则4年要准备30万至50万的学费和生活费。虽然香港的大学都会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但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享受。

 

  二是环境心理适应因素:香港高校给学生的自由度比内地大很多,部分内地生由于在高中被应试压得太紧,到香港后最终因缺乏自控力出事。报考前先衡量一下自己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自学能力、自制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是否强,性格是否外向随和。对自家的孩子是否能够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是在报考前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是语言,香港的大学都是全英文授课,必须有扎实的英语功底。

 

  四是职业发展规划因素:在报考香港高校之前,考生应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如考生要到香港读书,那么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回内地就业还是留港就业等。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相关分类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5-6 17:04 , Processed in 0.025338 second(s), 19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