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携手迎佳节 月饼飘香传亲情
米塑、吹糖人、二胡演奏……在温州市区的百年古巷庆年坊,一场迎中秋民生社区行活动在这里举行。社区邻里男女老少齐参与,共同品尝中秋美食,欣赏传统民俗展示及精彩节目。
大红灯笼高挂,巷弄人头攒动,节庆喜气十足。当日下午4时许,记者沿着古色古香的庆年坊前行,看到两侧的墙面挂上了中秋传说《嫦娥奔月》、中秋民谣《月光光》等一系列与中秋有关的、图文并茂的知识简介。现场,汉服秀、月饼展、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个个展览摊位,向大家展示了栩栩如生的米塑、绸塑、彩石镶嵌,技艺精湛的糖画、吹糖人、小风车等民间传统特色,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围观。
当日下午,在现场,还进行了“一封家书”征文比赛颁奖。据介绍,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市民道德文化素质,今年5月份,我区开展“一封家书”征文比赛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家书103封。这些书稿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情感细腻,表达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经专家评审,共评选出38篇获奖作品。(王荣 林拓托)
玲珑中秋小摆设 民俗风味扑面来
“这些小摆设真好看,从来没见过……”在朱自清旧居里的“中秋小摆设”展览吸引了许多市民的目光。
文昌帝君和关公在太师椅上端坐,身穿长袍,神采飞扬,左右士官威然而立,两边侍女怀抱琵琶裙裾飘飘;还有各色彩灯、烛台、盘碗、锡器;抬头可见顶垂白色帐幔,两侧是銮轿、明轿、高灯、红烛、彩旗……这一套繁华场景里各种微型物件不过十几厘米,但不同角色惟妙惟肖、各种物件精致玲珑,别有一番韵味。
“这些中秋小摆设都是父亲在30年前过中秋的时候制作的。”俞艳萍女士告诉记者,父亲俞逢时是一名民间艺人,有着一手祖传的彩扎手艺,当时制作了300多件小摆设,今天因为受场地所限,只展出了100多件。
市民王大妈一边欣赏一边连连感叹:“这些小摆设小时候见过,如今真是难得一见了。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电视、电脑,通过展览也可以让他们看看这些传统的文化。”
据悉,中秋小摆设又称微缩文昌帝君殿,是温州明清以来特有的中秋民俗,相传有近500年的历史。市民俗学家叶大兵曾考证说,这一夸富摆设习俗是古代温州在中秋拜祭“月光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06年,“中秋小摆设”被列入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温州民俗专家金文平介绍,中秋节是温州人说的“四季八节”当中的第六个节日,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过去,过中秋节要在天井里面摆八仙桌、吃月饼、展示小摆设,大家聚在一起赏月、谈论古今。但是这几年,我们生活条件好了,社会进步了,传统的民俗节日反而冷淡了。他提议要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温州历史和民俗,同时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黄宇慧)

亲手制作香甜月饼 回忆传统“中秋味儿”
月饼是每个家庭欢度中秋必不可少的应节食品,正当家家户户都忙于去各大饼店购买月饼之时,你是否有想过亲手做一盒月饼呢?在“月圆中秋、福满鹿城”2011江心屿金秋文化节中秋民俗文化活动中,就为大家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
刚走进朱自清旧居,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原来院子里的古作坊月饼制作摊位前刚刚出炉了香喷喷的手工月饼。拥有14年制作点心经验的王师傅正在向大家介绍烘焙的基础知识,亲自演示莲蓉月饼的制作过程。甜甜的白莲蓉馅裹上一层薄薄的面皮,然后轻轻地压在模子里,一个月饼就这样成形了。
来自百里路小学的林程程小朋友在王师傅的指导下,顺利地炮制出人生的第一个月饼。“我要把月饼带到学校去,让大家都瞧瞧我做的月饼。”林程程和爸爸一早就来到了现场,尝过了温州特色小吃,看过了小摆设展,最吸引她的还是自己动手做月饼了。她告诉记者,以前中秋吃的都是商场里买的月饼,今年中秋的月饼是自己亲手做的,味道比买的更好。“小时候的中秋多半是冲着月饼来的,那时的月饼品种不多,大都以豆沙等作馅,外面一层香酥的皮,但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如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品种越来越丰富,但是太多的商业元素,让月饼褪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林爸爸告诉记者,之所以带孩子来参加中秋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想让孩子锻炼动手的能力,更希望传统民俗文化能够传承于下一代。(陈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