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万元“大手笔”重奖8位优秀人才、面向全球遴选8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创新团队、启动企业人才调查服务……自去年8月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来,这类好消息就不绝于耳。
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伴随着温州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强劲鼓点,从创新体制机制到完善政策体系,从加强人才培养到创新载体建设,从优化人才环境到开门引才引智,温州人才事业全面提速,在新起点上昂然迈上新征程。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声音,响彻瓯江南北。
(一)
“温州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人才优先发展意识,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人才工作,提出“抓基础、抓平台、解决住房难等瓶颈制约”等明确要求,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联系走访高层次人才,研究解决人才工作重大问题。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今年首次推出了人才工作“十大项目”,为人才工作驶入快车道画出路线图。
把温州打造成“长三角”与“海西区”之间的“人才高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我市创业创新。去年8月,市委、市政府立足加快温州转型发展,适应“十二五”发展需要,编制出台《温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建设“长三角”和“海西区”之间的人才强市为目标,确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双百计划”、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计划、人才安居计划等8项重点人才工程,以及实施更加开放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等7大政策措施。
以大投入促优先发展。在市本级财政从2006年开始每年专门安排3000万元左右的人才专项资金、保障重点人才开发和重大人才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我市去年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我市人力资本投资占GDP要分别达到13.5%和16%,每年市、县财政投入的人才专项资金要达到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的0.5%以上,确保各项人才工作顺利开展。
(二)
非公企业是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的主阵地,也是我市引才、育才、聚才和用才的主体。
我市于去年8月制定实施 “瓯江民营企业人才计划”,提出“政策倾斜、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明确要求,促进人才资源优先向企业流动,开发基础人才,夯实人才基础。
这种重视和加强,首先体现在加强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和党群工作者队伍等企业重点人才的培养开发上。
通过选送企业负责人到名校参加MBA、EMBA培训,举办“民企对话世界500强”高峰论坛等形式,一批批人才走进非公企业,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视和加强,还体现在人才培养引进、职称评定、表彰奖励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对非公企业的倾斜上——
制定政策在全省率先开展人才资本出资试点,积极探索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途径,为我市企业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出台《温州市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补贴办法》,按照紧缺程度、培养难度分档确定补助金额,对企业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进行补贴。
制定《关于延伸职称外延、开展地方特色职称评审的意见》,在印刷、泵阀等16个行业开展中、初级职称评审,在服装、制革行业中开展高级职称评审,解决企业人才职称难评的问题。
培训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后备人才4000人次,培养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近10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4.5万人……随着“瓯江民营企业人才计划”这一目标的提出,今后3年,我市非公企业引才、育才、用才、聚才能力将有新的跃升。
(三)
今年,我市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紧紧围绕发展需求,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步伐明显加快。
3月,我市启动实施“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从今年开始,将利用5年时间,引进8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推动创新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入选人才,市委、市政府将给予每人最高100万元的人才专项奖励和最高500万元的科技创业资助。
4月在渝举行的“2011·重庆温州周”活动中,我市107家用人单位在当地人才市场举办专场招聘会,招揽中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与逾千名中高层次人才现场达成意向。
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创新机制培养各类人才,是当前温州人才工作的一大特色。继去年探索开展县处级领导干部职位空缺预告提名工作,今年,我市又相继制定出台“考绩法”、“绩擢法”,全面推行“考绩择才”、“赛场挑才”、“挂牌招才”, 让一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敢于攻坚、善于破难的“智勇双全”型党政人才脱颖而出,树立选人用人的良好导向。
以重点人才工程引领人才队伍建设。在过去几年组织实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计划、“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名师名家”工程等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启动实施重点创新团队遴选培养工作,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科技创新、企业技术、文化发展方面遴选100个重点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处于国内领先、能够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领军之才。一个着眼加快转型发展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
借外脑之力,谋温州发展。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大力加强校(院)地(企)合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多个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2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17个博士后工作站和117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四)
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如何以优良的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是温州人才工作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温州的回答掷地有声!
开展“六城联创”、 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城市管理、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一揽子旨在加强温州基础设施硬环境、政府服务软环境和城市形象环境建设的举措密集出台实施,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为人才在温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工作发展环境、生活服务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温州的回答高度务实。
针对高房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启动实施“人才安居计划”,采取人才公寓、人才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住房公积金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缓解人才住房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规划布点20个以大学生人才公寓为主的人才公寓建设项目,今年可供安排、正在建设或年内开工建设的人才公寓面积将超过30万平方米。
温州的回答激励人心。
从今年开始,我市进一步加大人才奖励力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激励。其中,对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的人才,我市在国家、省奖励的基础上,分别予以100万元和50万元的重奖,大大激发了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
事业聚才、待遇聚才,更要感情聚才。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一方面成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及时优质服务;一方面建立温州市“特聘专家”制度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机制,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参选“两代表一委员”,着力提高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同时,还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疗养、体检等活动,强化对人才的综合服务保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潘秀慧 蒋小强)
<<<数字说人才
●据统计,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9.52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090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16.1%。
●目前我市非公企业人才总量达53.9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0.2%。其中,非公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分别占全市三支队伍总量的90.1%、64.9%和91.8%。
●过去3年,全市培训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4000多人次;截至目前已引进7名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创办企业,培育成功3个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通过职业教育、专业培训、订单培养等方式,3年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3.7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