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留英学生的悠长假日即将结束,这个暑假,一群热心有爱的留英学生展开了自发的公益实践:他们或者奔走在内蒙古乡村为当地孩子送教育,或者忙碌在伦敦各大高校号召留学生为藏区老乡捐衣服。新生代华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公益实践中学习“理解他人苦难的意义”,开始担当起社会责任。也许他们的行动还显得稚嫩,但感恩和回报社会的赤诚之心尤为可嘉。在关注吃饱穿暖、自身发展之余,如果整个华人群体都对留学生公益投射一定关注度,甚至提供助力,他们的公益之路将走得更稳健。
“赤脚青年”坐火车4天4夜赴内蒙古支教
杨肖、吴琰和郑晶晶是UCL本科学生,他们都怀着到中国乡村支教的梦想,但身处异国使他们没有太多机会参加国内的公益组织。2010年,他们成立了一个叫Barefoot Youth的组织,形容自己是“没有经过专业教师资格培训,但对乡村教育充满热情”的“赤脚青年”。通过在网上发招募帖,BY很快扩展到7名成员,包括英、美留学生及国内的大学生。
因为是自发行动,每个成员参与支教的花销得自己掏腰包。3月,杨肖等人在UCL举办面包义卖会,为教育募捐。义卖得到中外同学的响应,之后他们又将现场售卖延续到网上预购,几天内筹集到近500英镑的教育善款。大家与内蒙古包头展开联系,当地政府很欢迎,最终确定以包头下辖的固阳县为支教对象。今年7月下旬,杨肖等10名大学生从云南、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奔赴固阳支教。其中两名男生从云南坐火车将近四天四夜才赶到包头。
在固阳县二中,BY成员利用短片、电影、幻灯及英、德、日多语种教学,与一群初一孩子进行了一天“头脑风暴”式的夏令营。杨肖回忆,“我们给他们讲英语物理,英语经济,英语数学,他们都能很好地理解和互动”。对这群已经上中学、整体素质较好的支教对象,“赤脚青年”们感到,用自己的海外求学经历为他们描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更远的未来,阐明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随后,BY辗转到固阳县怀朔镇中心小学,进行包括播放电影、趣味英语课、互动游戏在内的为期一周的“游击夏令营”。留学生支教在当地是头一回,最小的支教对象才5岁,孩子们的求学条件远不如县城,最远的孩子得借助政府每日接送的专车才得以参加BY提供的支教课。除了每天上互动课,BY成员们还家访了十几户孩子,从中选出一些特别贫困的孩子,每户给予了他们人民币500到1000元不等的助学金,共发放了4000元。这些钱,就是最初杨肖、吴琰在UCL面包义卖筹集的善款(其中留下了1000元作BY组织储备基金)。
BY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不止步于此。他们决定在网上向社会发起结对捐助,集合各方力量帮助怀朔那些特别困难的孩子找到长期捐助者,将爱心捐助变成一项可持续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