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县虽小,但天后宫(妈祖庙)有8间,分布在霓屿、元觉、北沙、东屏、大瞿、大门等岛屿。 顶廊天妃宫 洞头县霓屿乡顶廊村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天后宫,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郎官巷,为清“绥安会馆”附属建筑,祀“天后妈祖”,临街辟三门,墙额造型独特。内有戏台、藻井,木构件雕刻精美。郎官巷西接大小水流湾,内河与闽江相通,是早期水上交通道口。天后宫成为三坊七巷历史地理位置变迁的标志性建筑。(预计2010年6月完工) 灰飞烟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松阳县妈祖文化,日前在松阳县西屏镇下阜头天后宫残址内已经大部修复。 松阳县的妈祖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个历史上仅仅只有一万多人口的小小县城就建有上、下两处天后宫。上天后宫由于西屏一小学校的扩建,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现已荡然无存。下天后宫曾经被一些人侵占并摧残得不成样子,粪桶、猪圈比比皆是。残存的建筑也是破烂不堪的极少的一部分。 如今,修复后的天后宫是村民平日聚会的场所,村民藉由妈祖维系彼此之间的情感,将天后宫重新修复是一件明智的决定! 天妃宫:位天衢州市区天皇巷18号(新河沿路上,县西街与衢江路之间)。为清代建筑。
据《衢县志》记载,原有老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在县治西(正义坊)朝京门之角。清嘉庆年间,闽商重建天后宫于天皇巷,自为福建会馆。天妃宫,座东朝西,现有面积663.3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三进二明室,有南北二台门,大门券顶,上有“天妃宫”石匾。大门内即前殿,再进为院,院南北有厢楼,院内石板铺地,中间有道通向正殿,正殿后第三进已拆去。大门对面有照壁一堵。该殿梁架上终年无蜘蛛网,以为一迷。2001年市文物部门对天妃宫予以修复,并在前殿重建古戏台。该建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妈祖,原名林默娘(960年—987年),是一千多年前生活在福建蒲田湄州湾的一位民间女子。相传她聪明、勇敢、善良,能预报气象变化,有驱邪治病和泅水航海的本领。她常在惊祷骇浪中救助遇难船舶,因而极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宋雍熙四年(987年)重阳节,她登上湄州峰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人们传说她“升天”成了神仙.就在她飞升的地方立祠奉祀,称为“通贤神女”。宋微宗宣和五年(1123年),下诏赐给神女祠以“顺济”庙额,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封“灵惠夫人”,绍熙二年(1191年)改封“灵惠妃”,庆元四年(1198年),加“助顺”号,至嘉熙三年(1239年),封为“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晋封“天妃”。清康熙十年(1670年),泉州人施琅以妈祖显圣助阵,奏请进封天后,庙遂你“天后官”。
清乾隆年间,国家兴盛,海运发达。东沙港里停泊着来自福建沿海各地的舟船,或张网,或运输,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时有惠安县渔民在东沙港置网生产,船上请来一尊湄州妈祖樟木雕神像,手、足和身体之间用关节插连。来东沙时,他们迎神像上岙内祷拜,回去时.他们又接妈祖下船返乡。当他们接神像上船时,不知何故,神像的手足掉了下来。当时海滩上有东沙村、双垅村二垅、柴岙村水头岩的渔民在场,他们见状都围了过来,向惠安渔民说: “妈祖不想回去了,这里风光好,喜欢住在此地,就把神像送给我们吧!”惠安渔民因掉落神像手足,也耽心对自己不利.就—口答应了。东沙渔民抢先抱去神像的身体部分,水头岩人随后拿去神像的双脚,二垅人拿到神像的双手,各村争着要在自己岙里建庙。惠安渔民说:“大家还是把神像搭好,就在原来的位置建一座庙吧。”大家欣然同意,组成建庙首事,分头集资,又请惠安渔民帮助,从湄州运来条石,从惠安请来老司,按惠安妈祖庙的风格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