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星期六,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大楼5015教室里传来了大声朗读的声音。对外汉语老师赵秀正在给她的两个韩国学生讲课。 两个学生名字分别叫文栀香和金平南。相比较,文栀香的中文说得稍好些。 赵秀讲课喜欢用手势,为了照顾水平稍差的金平南,她放缓语速,教学生一字一字地学。当说到量词“一件”时,她转而指着桌子,拖着长音问金平南:“‘桌子’用量词说,一什么?”
“一辆。” 一旁的文栀香捂着嘴笑起来,跟赵秀一起纠正道:“一张。”接着,赵秀又带着两个学生重复念了几遍“一张桌子”。 “小时候听收音机,听到一种很有韵律,像音乐一样好听的语言,后来知道这是中国话。”文栀香对记者说,因为喜欢学语言,小时候她梦想当一名外交官。去年游完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西安等地后,她对中国文化越发感兴趣。 受金融危机影响,本想读研究生的她来到中国,如今一边做兼职,一边上汉语写作课,期望不久后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我感觉写作课很难,听相对简单,你的话我都能听懂,但自己表达起来有些困难。”她告诉记者。 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金平南,今年5月底来到中国,打算在这里学习两年汉语,接着找一份工作。“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最多,有很多人在学汉语,所以学好它可以听到很多人的思想。”他说。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到1亿。除了大学教育外,国内一些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在暑期显得格外火爆。 周六上午10时,记者来到一家名为“BLI”的汉语教学机构。六七个房间正同时上课。来自乌克兰的女学生苏丹纹翻开了桌上的课程讲义,她的汉语老师冯志峰开始给她讲起了“转型期的房地产市场”。这不是在上经济学课程,而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高级阅读课。在这间房中上课的学生只有苏丹纹一个人,这是现在汉语教学中常见的“一对一”教学模式。 每次课前,冯志峰都会把近期热门话题整理成讲义,其中的关键词用黑体标出,供学生反复练习用。 苏丹纹与老师的对话显得相当流利。她一边听,一边在讲义上勾画着,有时在本子上记下关键词。间或有听不懂的词语,她顿了顿呈疑问状,此时,冯志峰会重复着多念几遍。 苏丹纹先后在美国和法国读大学,大学课余时间学了三年中文,去年在四川大学又学习了一年。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国外读完大学来到中国深造,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汉语。学好汉语,有助于在中国找一份好职业。”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章琼说,“或者方便自己在中国更好地开展工作。” 苏丹纹现在在一家名为“中国教育行动”的非盈利组织从事公益活动,招募中国和美国的名校毕业生去中国贫困地区支教。仅今年初到现在就已招募了150多个来自中国各个名校的学生,去广东省、云南省的一些贫穷地区教书。课后谈到这里,她面露得意的笑容。 当师生二人声情并茂地操练着汉语时,记者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瞬间(见图)。11点半,周六的一节课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