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浙江 温州 查看内容

温州小镇的20年蜕变

2011-5-5 11:39| 发布者: 戴向华| 查看: 600| 评论: 0|来自: 浙江日报

摘要: 虹桥镇时代广场上,肯德基和麦当劳比邻而居。(吴泽 摄)   4月27日,温州市洞头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复,至此,温州市11个县(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全部获得批复。   作为全国第一个经国务院批 ...

  4月27日,温州市洞头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复,至此,温州市11个县(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全部获得批复。

  作为全国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被寄予厚望,将带动浙江先行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

  在此轮被称为浙江城镇体系规划史上最高层次的规划中,温州要在全市建成50个左右集聚水平高并且特色鲜明、规划科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明富裕的中心镇,并使其中的佼佼者最终成为“小城市”。

  根据规划,乐清市柳市镇被列入小城市培育试点,虹桥镇列入省级中心镇名单。

  城乡统筹的载体,就这样渐行渐近。

  如果说此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城市,那么下一步,小城镇迎来了它的春天。奔跑中的小城镇,将是城乡统筹的载体,将深刻地改变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版图。

  记者以乐清虹桥镇为样本,解读小城的变身。在城市化浪潮中,它虽然不如柳市跑得快,但其发展轨迹代表了温州大多数小城镇的蜕变经历。

 

  小镇来了“洋老头”

  前不久,乐清市北白象镇开了家肯德基餐厅。这样,乐清的四大集镇柳市、乐成、虹桥、北白象,肯德基已经全部入驻。

  正当肯德基抢占市场的时候,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准备以乡镇区划调整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

  4月28日晚, 26岁的小镇居民姚文带着4岁的外甥来到位于北白象镇东大街的肯德基餐厅就餐。对着眼前的“洋”快餐,姚文不禁感慨:这20年,变化可真快。

  姚文第一次吃肯德基是在杭州。那时她正上初二。她的父母和很多小镇上的人一样,于上世纪90年代末外出经商。那时,年幼的她只有寒暑假才能与父母团聚。

  一份肯德基套餐十余元,在当时,相当于小镇孩子一个星期的生活费。

  令姚文印象深刻的是,那年年底,她从杭州带了几张印有肯德基标志的面巾纸回家。镇上同学、朋友很是羡慕,争相讨要。

  “那时候乐清没有肯德基,肯德基只在大城市才有。”在姚文这代人看来,能吃到肯德基是一件相当新潮的事情。

 

  小镇人口动起来

  姚文是虹桥镇人。小学时代,她偶尔会去位于新丰路的虹桥电影院看电影。当时的电影分上下场,中场休息时可以到电影院门口买零食。那些零食都是不上档次的地摊货,但却是难得的美味,五毛钱两根的白糖冰棍能令姚文回味许久。

  上世纪90年代初,姚文父母在家中开职业中介所。当时,许多虹桥人外出创业,留下来的也在寻求致富路。一些人在家乡开起小作坊,聘请缝纫师裁剪制作服装,不少人因此致富。

  资料显示,1990年,全市外出人口达20至30万人。那时,小镇上的人力资源也很匮乏,小作坊业主开始将目光瞄向外来工,大批职业中介所应运而生。

  姚家位于虹桥镇幸福西路,对面是虹桥西站,终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在姚文的记忆里,家里的来客多是乡亲邻里。“说是职业中介所,基本看不到来找工作的人。”

  当时,缝纫师傅非常抢手,经常会出现老板高价抢人的情况,外来务工人员还不多见。

  1995年,姚文读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关掉中介所,办起服装加工厂。通过朋友介绍,终于找来十几名外地师傅。

  从那时起,虹桥的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老家几间废弃的平房租给了外来务工人员,骑三轮车、卖小吃的渐渐变为外来人,学校里也出现了外地孩子。

  从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多年的老公安陈桂清记得,1995年,很少有外来人口登记注册,虹桥辖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仅数千人。到1997年,这里出现了外来人员排队办证的现象。

  此后,这个数据逐年上升。截至2010年底,乐清外来人口总数达69.8万人,其中四大集镇为52.5万人。

 

  城乡结构变模糊

  1997年,104国道拓宽,临路而建的姚家老房需让道。那一年,姚家的作坊停了工,房子的前一部分拆掉建成人行道。姚家顺势将老房改建,二层的小楼房,变成六层的小高层。

  房子盖好后,父母前往天津做生意,姚文和弟弟则寄住在姨妈家中。

  据资料介绍,那时镇上90%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到北京、天津、杭州等大城市寻求商机。乐清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王晓武告诉记者,目前乐清全市在外经商、务工的有40万人左右。  

  在同龄人中,姚文家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外发展的乐清人将自己的子女寄托在亲友家,偏远乡镇的人则通过支付高额借读费,让孩子到大的城镇读更好的学校。

  104国道的拓宽好似一个开端。此后,虹桥飞虹南路、飞虹北路陆续扩建,逐渐形成了以甬台温高速公路、104国道纵贯南北,县乡公路、通村公路纵横交错,布局合理、干支衔接、四通八达、城乡兼顾的公路网络。虹桥,从一个普通集镇变成一个跨越行政区划概念的区域性功能区。

  有数据显示,2005年乐清市注册的食品卫生许可证为315册,2010年这个数字达到了792册。

  乐清市卫生局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这个数字说明乐清餐饮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从侧面显示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同时,商业地产在小镇也获得了进展。农村小镇也有人当上了“包租婆”。

  “之前只有镇上的出租房才能租出去,到2000年,村里的房子开始吃香。”北白象白鹭屿一位村民说,十多年前,她家附近的大桥工业区投入使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集聚此地,她老家的几间小房被外地人抢租一空。

  “当年一间房子租金在50至100元,现在一间房子能租200元到300元。”但即使如此,附近的出租房依然月月告罄。

  大批乐清人外出发展,大批新乐清人涌入,彻底改变了乐清的城乡结构。“走在路上能听到各种外地口音,在工作场合不得不改说普通话。” 

 

  区划的篱笆破了

  虹桥工商分局要管7个乡镇,在分局长蔡斌眼里,乡镇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显。

  虹桥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虹桥镇现有城东、城南、西城和仙垟、溪西5个工业园区,占地46万平方米,虹桥建成区范围在逐渐扩展。

  虹桥镇人赵梓翔说,自己的生意一直绕着虹桥时代广场转。开始看中这里是因为虹桥东站客流量大,现在时代广场成了虹桥地标,人流量更是有增无减。

  事实证明,赵梓翔是个非常有眼光的商人。2005年,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前后入驻虹桥时代广场,附近街道人气飙升。

  而在赵梓翔的店铺附近,来自蒲岐、南岳等邻镇的商人越来越多,一些商人直接在虹桥买房子生活,他们的孩子就在虹桥读书。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乡镇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在姚文家做钟点工的江西阿姨,已在乐清生活了近十年。阿姨每日在虹桥打零工,下班后赶到石帆乡与在那里工作的女儿同住。在阿姨的概念里,石帆和虹桥是一个地方。

  而在虹桥实验中学,初一年级段有550名学生,非本片区的学生就达到了400人。

  其实,招收学区外生源在虹桥等乡镇学校中已经非常普遍。

  虹桥镇作为联系乐清市东向各大集镇的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旧时,每月农历逢三、八的虹桥集市都会吸引大量周边乡镇村民过来赶集。

  不管是教育还是医疗资源的分布,以及工商、流动人口管理等社会和经济管理事务,一些乡镇实际上早已突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

 

  城市,就在眼前

  如果说上一波经济发展,大体上属于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那么,目前正在形成、并在进一步提升的中心镇经济,将是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之一。

  一名肯德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肯德基急迫地将触角伸向乐清乡镇市场,看中的就是其可观的居民消费能力和人流量。

  据《2010年乐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分析》数据显示,2010年乐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426元,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总收入30978元。

  乐清现有常住人口124万人,四大集镇——柳市、乐成、虹桥、北白象的常住人口分别为11万、16万、10万、11万。而从乐清市流动人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来看,2010年,乐清四大集镇登记在册流动人口数占全市的76.28%。

  如此庞大而集中的流动人口,使得小城镇的城市化前景日益明朗。 

  对于生活格局的变化,每日奔走于虹桥、北白象之间的姚文看得很淡:“生活半径越来越大,感觉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近。”对正在快跑中的小城镇的明天,姚文充满期待。(浙江日报记者 朱永红 乐清日报记者 孔丽琴 绘图 肖思聪)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相关分类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5-1 04:19 , Processed in 0.025425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