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今日推荐 查看内容

巴黎最具传奇的中国红楼历史(图)

2011-7-30 21:53| 发布者: faneuro7| 查看: 307| 评论: 26

摘要: 巴黎最具传奇的中国红楼历史(图)巴黎最具传奇的中国红楼建筑见证了其主人卢芹斋家族乃至华人在法国发展的历史。在法国欧华历史学会会长叶星球写作的《法国华人三百年》一书中,是这样写的:卢芹斋1880年生于浙江, ...

巴黎最具传奇的中国红楼历史(图)

巴黎最具传奇的中国红楼建筑见证了其主人卢芹斋家族乃至华人在法国发展的历史。在法国欧华历史学会会长叶星球写作的《法国华人三百年》一书中,是这样写的:

卢芹斋1880年生于浙江,家道没落的他少年时期混迹上海滩,阴差阳错地上了法国邮船,被带到了马赛。卢芹斋来到法国后辗转谋生,经人介绍进入古董商人张静江的古董店中工作。聪明勤奋的卢芹斋很快掌握了古董生意的门道。1911年,张静江为支持孙中山革命回国,卢芹斋逐渐承担起古董店业务,后自立门户,与朋友合作开办了卢吴古玩公司。当时的中国,清廷被赶下台,社会动荡,王公贵族手中的文物大量出手。而法国正值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文化生活一片繁荣的“美好时代”,赏玩中国古董成为时髦的行为之一。这种形势下,古董生意繁盛,卢芹斋在中法古玩界的地位日隆。

40岁时,卢芹斋志得意满,打算在巴黎建造一座中国古典建筑,展示和销售他的中国珍宝。当时他已经买下了现在红楼所在地的一座拿破仑三世时期建造的奥斯曼式公馆。在奥斯曼式建筑群中改建出一座中国古典建筑在市政规划极为严苛的巴黎谈何容易。卢芹斋的改建计划遭到否决。他究竟使用了何种手段最终取得巴黎市政府的建筑许可,已经不得而知。1928年,原来3层的公馆变成了5层,砖石结构的奥斯曼建筑变成了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卢芹斋将生意重心转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卢芹斋在美国避难,红楼交予吉美博物馆托管。为感谢吉美博物馆,卢芹斋向其捐赠了部分藏品。1957年,卢芹斋去世,其后人成立了家族协会,进行红楼的管理和经营。然而,家族事业后继乏人,红楼盛况难再。由于红楼早已进入法国政府文物保护名单,在外部风格和一些内部装饰上不允许进行改变,还需进行常规的维护。10年前,卢氏后人就决定将红楼转让出去。

(转摘自欧时)

本文内容由 Rose 提供



m_m_照片 121.jpg

m_m_照片 120.jpg

佩服
1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燕麦 2011-7-30 21:41
看起来很有意思诶
引用 Elizabeth 2011-7-30 23:10
一定要过去看看
引用 panitos 2011-8-1 22:41

引用 wangado 2011-8-30 08:29
哈这是经楼的?
引用 赤民诚 2011-9-7 16:13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引用 谭俟其 2011-12-2 08:11
感谢楼主提供。
引用 xiwqh 2011-12-17 09:27
好,应该顶,今后继续努力












引用 pxfzeg 2011-12-29 13:23
我也想了解了解!!!先顶一个
引用 ibkib 2011-12-31 01:36

引用 昌庭秀1c 2012-1-4 12:12
谢谢您阿,我非常高兴




引用 rongxyz 2012-1-17 12:15
回贴赚分.....












不夜城
引用 凡芳侠YL 2012-1-22 09:54
非常感谢您!












引用 ccrqhb 2012-2-15 10:19
谢谢分享哈
引用 冷雨夜 2012-3-3 22:18
做做看哦,谢谢提供












仙剑江湖
引用 dxvaf 2012-3-5 10:18
支持一下吧!












引用 布阿 2012-3-27 14:48
请问大家有什么看法?我绝对喜欢这个帖子












引用 jmulg 2012-3-28 13:26
呵呵,加油!












引用 xqcsr 2012-3-28 22:22
xiexie!!












引用 duduququu 2012-4-14 13:29

查看全部评论(26)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5-3 17:12 , Processed in 0.035550 second(s), 25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