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观念、最讲究亲情的种族之一,并且深深地为之自豪,但在老外的眼中,却未必如此。
所以,你们华人的孩子尽管学业上很优秀,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另类,觉得和当地人比起来,父母更关心的是家庭的金钱收入、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分数,而不是他们的快乐。” “是的,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们中国人说这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多挣些钱,但每一代都说自己赚钱是为了下一代,那么究竟哪一代会真正地使用这笔钱呢? ” 生命是那么短暂,你们借口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在现在就牺牲了家庭,我不知道这个帐是怎么算过来的,怎么还能体现你们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观念。
看看我们的周围,多少的人,为了一个房子,牺牲了自己的今天,加班加点地工作,“等买上房子,或还完贷款,就可以轻松了!" 等着吧,---房子完了,还有孩子呢! 又有多少孕妇,“等孩子生下来就好了。”---生下来更麻烦,还不如在肚子里,想去哪里,去哪里!有多少小孩子家长,“等孩子上小学了就轻松了,熬吧。” ---上学更轻松不了,各种辅导班,还不如幼儿园省事! 多少的家长,在为了一个小升初,牺牲了孩子的童年,周末奔波在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的路上,“等考上初中,就解脱了!”---小学完了,发现初中也有辅导班,而且更多,孩子更没有时间玩了!只好等大学再玩了。 “等孩子上了大学就完成任务了。”---大学上完了,找工作一样要操心! “等孩子工作了,我就没有负担了。”---工作找好了,又开始操心孩子的婚事、房子!“等孩子结婚了,我就不用操心了!”---结婚了,有房了,孩子的下一代又来了! 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视线永远在未来,为了未来,今天积累能量、积累证书,积累票子。结果就是抱怨,我们的视线永远没有活在当下,发现一辈子,没有一天是为自己过的。其实中国人一辈子就是这么过的。 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国人,最有信仰的是欧洲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充满竞争和压力的是中国人。 大多数美国人的一生: 0—10岁:参加野地考察等各种集体活动; 10—20岁:谈恋爱和追梦; 20—30岁:找份平凡稳定的工作; 30—40岁:终于发现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车有孩子的生活; 40—50岁:常常在工作压力中度长假; 50—60岁:享受教会生活,旅游; 60—70岁:开始写回忆录,旅游; 70—80岁:安度晚年; 死后:一般进公墓。 大多数欧洲人的一生: 0—10岁:参加学校乐队,学习古典音乐等; 10—20岁:组自己的乐队,进行各种尝试; 20—30岁:严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响; 30—40岁:乐队开始正式走黑色金属路线; 40—50岁:回忆童真,开始过回“彩色”的生活; 50—60岁:安定下来,寻找温情,过小生活; 60—70岁:去教堂总结自己的一生; 70—80岁:与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后:安心躺在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 0—10岁:被迫学习各项课外技能,不断考级,多数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岁:死啃如山的书籍,应付如海的考试; 20—30岁:到处投简历,着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30—40岁:成为房奴、车奴; 40—50岁:为孩子的未来操心,省吃俭用,努力存钱; 50—6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却发现马上要退休,又开始担忧退休后怎么办; 60—70岁:花费大部分精力养生,却发现还要养孙子; 70—80岁:终于安定下来度晚年; 临死前:发现原来一块墓地都贵得要死! 据新海归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