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城发展的脉络日渐清晰,即以资本运作为纽带,打造“
●进一步增强义乌市场的集聚功能,凭借义乌市场客商打造一个商品洼地
●完善义乌小商品编码体系,增强市场软实力,帮助更多义乌市场产品进入到欧美主流销售渠道
●义乌更有条件发展无形市场,因为基于有形市场,网络店铺和实体商铺一对一,诚信问题迎刃而解
●持续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帮助经营户、中小企业解决贷款和融资难题,提升市场金融服务水平
义乌试点成为国家战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运营主体,我们也感到更迫切的发展压力。
最根本的问题是,未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路径在哪里?是继续此前的市场体量的物理扩张——今年5月5日,国际商贸城第五期已经开张,还是另辟蹊径?
值得高兴的是,对此,我们的高管层刚刚达成基本共识,即以资本运作为纽带,打造“现代贸易服务的集成商”。换言之,未来,我们将不会进行简单的市场规模扩张,而是围绕市场提供增值服务。
产品线就是生命线
任何一个市场,最本质的功能就是“集聚”,这也是打造任何新的竞争优势的根基。
所以,未来,不论内外环境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第一条都是要继续增强市场的商品集聚能力。商品越丰富,市场就越强大。因为商品集聚,带来经营主体集聚、资金集聚、市场集聚,使采购更便捷、成本更低,进而形成市场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而且,只有商品充分集聚,才会带来充分竞争,才会促使商户千方百计推出新产品、新创意,使义乌市场成为一个创意驱动型市场。
这些观点看似理论化,其实来自丰富的实践。义乌小商品市场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从马路市场成长为今天的全球超市,靠的就是全球最丰富的小商品供应——170多万种小商品。
因此,未来我们首先是继续丰富产品线。基本策略是,在继续扩大日用小商品产品种类的同时,要增加更多品牌商品供应。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把生产资料市场做起来,向上游延伸,力争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与国际商贸城遥相呼应的12平方公里的国际生产资料市场。
丰富商品线,还要做大进口市场。早在2008年,我们就在国际商贸城二区,设立了5万平方米的“进口馆”,现在进口商品平台建设已初具“雏形”。不久前,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又开业了,一楼全部用作进口商品馆,面积有1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引进境外商品经营主体144家,引进巴西、美国等75个国家和地区20余个大类的3万余种特色商品。
我个人非常看好进口发展。我相信,随着国内购买力的增强,进口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走进一般居民的消费生活,发展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也是国家鼓励的方向。
难以复制的秘密
到过义乌的人大概都有点印象,高速两旁的广告牌上,经常会有一些外地打出的广告,上面赫然写着“义乌小商品市场”。当然,这些带着“山寨色彩”的市场无法与义乌在同一层面竞争,但不可否认的是,义乌市场的模式正在被大批量拷贝,如果我们自己还不能够快速形成新的竞争力,那么,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业转移的加速,未来这些市场对义乌的压力也许就会大不一样。
因此,除了产品更加丰富外,我们未来必须要提供更多贸易增值服务,它们将成为义乌市场难以复制的新竞争“利器”。这些增值服务包括电子商务、金融、物流、展会等多个方面,其中,我特别想强调的是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
关于电子商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是互促共荣的。而我们义乌小商品城更有条件发展无形市场,因为我们可以解决单纯的无形市场难以很好解决的诚信问题。道理很简单,我们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实体市场支撑,每一家线上的网络商铺,都有一家线下的实体店铺与之相对应。打个比方,经营户好比是“有庙的和尚”,我们对他们具有诚信约束力,而纯粹的“无形市场”,是“云游的和尚”,缺乏制约手段。
继续谱写义乌传奇
金融服务也非常重要,它是现代贸易服务的核心。我们未来能够提供相当广阔的金融服务空间,线上服务如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线下服务如与银行合作,为经营户提供融资服务。我们也将持续推进金融创新,扩大商位使用权质押贷款规模,拓展小额贷款和本外币业务。在这个方面,我们还会考虑学习日本商社发展模式,在充裕现金流的基础上,适当介入产业投资,形成贸、工、银多元综合体。
此外,还要完善小商品编码和指数综合应用。在欧美考察时我们就发现,由于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要求严格,义乌小商品很难进入当地的主流消费渠道,而通过完善义乌小商品编码等手段,可以构建一个基于义乌市场的产品质量可监管、追溯体系,推动小商品向高处走,推进市场和产业转型升级。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增值服务。比如,促进市场境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义乌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展会走出去,直接服务市场经营户,为他们找到更优质的客户和市场。物流方面,我们也正在探索构建短驳物流服务体系。
总之,我坚信,只要把现代贸易服务做好,义乌传奇一定会继续谱写下去,未来一定会更美好。当然这一切美好的憧憬,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今后仍然要坚持“兴商建市”这条义乌发展的最基本经验,要把更多资源用在市场建设上来,仍然要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发展改革原则。
大事记
1993年12月,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
2002年5月,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2005,被全球竞争力组织评为“中国上市公司竞争100强”第二名。
2006年10月,小商品指数正式对外发布,被誉为“全球采购风向标”。
2007年9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改版升级,推出一系列免费电子商务服务项目。
2008年10月,义乌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馆开业,吸引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种商品入驻经营。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小商品城掀开新的发展篇章。
2011年5月,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拥有经营商位7000余个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投入营业。
市场转型的力量
史晋川
在浙江这片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热土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一朵久经风雨依然盛开的夺目奇葩。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步入了全面转型的发展阶段。一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二是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三是以克服阻碍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制度障碍为核必的体制转型。在此,经济转型又包括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产业转型、市场转型和企业转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打造“现代贸易服务的集成商”的发展过程中,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市场转型的力量。
闻名海外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曾经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专业市场。传统的专业市场是一种传统商业活动的“共享式销售网络”,同时也是一种有形的市场。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发展的前中期,专业市场充分发挥了共享式销售网络的作用,以便捷和低成本的方式帮助中小厂商的产品迅速地打开市场,形成了集聚及交易的规模效益。但是,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专业市场面临着挑战和艰难的转型。
市场的转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在制度层面上的交易方式转型,二是市场在技术层面上的交易方式转型。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制度层面上的市场交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从一种以人格化交易方式为主的有形市场,正在成功地向以法律为基础的非人格化交易方式为主的无形市场的转型。在这一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并非是为了市场转型而转型,而是将转型始终与市场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有形市场为基础推动无形市场的发展,以平稳的市场交易方式的转型,推动了市场本身的发展。从一个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发展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国际商贸城。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技术层面上的市场交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从一种摊位式的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正在成功地引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市场交易方式。在这一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交易方式在向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现代会展等领域转变和拓展,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国际商贸综合体,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管理主体向着“现代贸易服务的集成商”转变,用现代的交易方式拓展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发展空间。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转型发展的经验表明:市场转型必须围绕市场的发展来展开,同时必须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转型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市场制度和技术两者转型的相互促进,最终推动市场转型和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用转型来促进发展,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管理主体向着“现代贸易服务的集成商”转变,符合了这条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