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难:三戒、3D、三年 三大戒律在一部片子里破了 作为李安继2007年《色戒》之后久违内地大荧幕的作品,拍什么和怎么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李安说,“电影界有三大戒律,不要碰小孩,不要碰动物,不要碰水,这部电影中,我三个都碰了。”为了让电影更好的呈现小说的精髓,李安决定用3D的效果呈现。3D解决了画面的生动性,而水是这部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效让海难、海上漂流场景栩栩如生。但“拍水是最难的,对技术要求非常高”,为此,李安特地在台中的一个废弃机场里设计了一个长75米,宽35米的大水池,用了全世界最大的水波模拟器,可以模拟各种海上场景,甚至连波浪的形状、高度都可以较为精准的模拟出来。 3D效果用了三年时间实现 “3D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接受的阶段,作为导演,也是在一个学习的阶段。”李安表示,整部片子,他都用了3D的思维在拍摄,早在四、五年前,福克斯找到李安商量原著的电影改编,让李安觉得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越拍不出来就越想拍”,让他决定尝试,3D效果是让电影与原著小说拉开差距的最好办法。如何将文字转化成画面的过程,则前后花了导演三年时间。“我先花了一年的时间画动画,随后不断地开会,经过一年半的辩证之后开始拍摄,拍摄完了之后,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后期,其实知道两周前,才正式交片。”李安告诉我们。他还说,“在中国不放3D,用2D展现的片子很有勇气。” 三千小孩选拔出最优秀的一个 “我带领3000个工作人员,用将近1年的时间,终于将这部电影拍了出来。”李安说。现场播放了一段片花,讲述的是少年派乘坐的轮船从遭遇暴风雨到沉默的一幕,李安告诉我们,这个仅有5分钟的片段,他用了足足一年的时间制作后期。 另外,主演少年派也是他从3000个竞选者中一眼看上的,“这个小孩很有灵气,会给人带来思索。他虽然是第一次表演,但演出来非常的自然。在拍漂流戏的三个月里,他没有发过脾气,没有受伤过,我们也没有用替身,所有的镜头都是他自己拍的。”另外,戏中与少年派共度这段海上漂流之路的还有那只孟加拉虎,导演介绍,一共用了四只老虎来拍摄,而与驯兽师的交流也让他更加了解老虎的行为、举止、心态、动作,甚至是喜好,这样动画师能更好的进行模拟。 改编难:哲理、信仰、结局 《少年派》兼具普遍性与深度性 张静蓓看完李安的这部作品后曾说,这是李安的“天问”。李安自己也表示,这部电影是关于精神力量、信仰的探讨。“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神?这部小说都有一个深入浅出的阐释。”导演表示,在看完这部小说之后,他将其推荐给了太太,以及儿子,随后发现全美的学校都在读这本书,有如此多的群众基础,李安的这部电影诞生后自然备受关注。李安表示,在第一场放映之前都非常紧张,直到在纽约电影节作为开幕影片放映后被观众认可,他才松了一口气。改编这部电影,如何在商业上和艺术上共存,也是一个新的命题,“首先,这是一部商业片,它要有很多能吸引观众的商业元素,但它必须得有小说里面的哲学精髓,我希望它能是一个既有普遍性,又有深度性的片子,能让观众在看时候的思索,和想象,才是最美妙的东西。” 好故事永远都要留“三分”给观众 除此之外,他始终认为,“故事讲出来就不是你的了。你永远拍不出每一个读者想象中的哪部电影呢,不管怎样,我们都会留3分,给观众自己想象。”在故事的结尾,导演用了一种开放式的手法处理,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去想象。 导演这样阐释《少年派》的精神内容:“漂流的过程有两个阶段,前半段是求生存,求生的意识与本能,有一个成长的寓意在里面,不能包邮任何的幻想,不要相信幻觉,要现实。他父亲也是这样教他的,他爸爸是个唯物主义者,他用唯物的方式,用求生的本能,让小孩长大了。更重要的是第二部分,小孩已经能够成功控制老虎,也适应了漂流生活,但接下来,他所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不让自己在茫茫无期的海上生活中被逼得发疯,而此时,超物质的精神需求,也就是信仰则变得很重要。” 导演解释道:“我们能碰到的物质世界是很有限的,超过物质世界的东西叫信仰。我们需要精神的生活,所以才需要讲故事,所以大家会去看电影,电影是最虚幻的东西,但它也是最真实的东西。它虽然虚幻,但其是永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