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殿村,时不时看到这种人家:一楼堆放着准备或已经处理好的杨梅
在市区工作的茶山青年小谢最近挺忙,特别是周末,身为一个茶山人,带朋友同事去吃杨梅,成了他“不由分说的使命”。说是吃杨梅,其实没那么简单,到那边了,你总得请人下一顿馆子吧,临走你还得让人带一篓杨梅吧。半月二十天这一个“杨梅周期”下来,小谢得开销多少?答案是一两万。有点让人咋舌。
不过,小谢这种小青年,只能算是“茶山杨梅生活圈”的边缘人士,无非是花点钱,牺牲点时间,跟他的父辈们在上面的投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所谓“茶山杨梅生活圈”,是我杜撰的一个名词,对普通的温州人来说,茶山杨梅,只是一种非常好吃的特产水果,对茶山人而言,杨梅成熟的这段时间,却让他们的生活脱离了常态,杨梅,成了这短短时光里的主角,成了他们生活的重心。
送给谁 名单在心中
我们来到茶山街道洪殿村村委会主任王成松家里的时候,他们正在挑拣杨梅,放到一个个篓里,再装到特制的真空盒,场面忙碌。这些杨梅全部是要送人的,视亲疏关系,送的量也不同。截止到我们去的那天,王家已经送出了200来盒。有点类似温州人结婚发请柬要列名单,茶山人送杨梅也有个名单,但是否要在纸上列出来,并不确定,至少我们询问的几家都说是“手中无单心中有单”,想想也有道理,结婚请柬只发一次,杨梅可是年年送,当事人心里可都门儿清,哪些一定要送,哪些可送可不送,哪些不必送,具体要送多少,得根据每家的实力、人脉和上心程度而定。至于名单的增减变化,比如以前有送某人,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不送的情形,也会存在,其中的揣摩拿捏、心态微妙,跟一般的人情往来,也无甚区别。
忙 很忙 非常忙 当然不单单只是送杨梅这三个字这么简单,茶山人的杨梅生活有这么几个层面。首先自然是采摘,杨梅是非常“骄傲”的水果,漫长的一年里,只有半月到二十天左右的成熟期,对饕餮之徒来说,也就这段时间可大快朵颐。村民们每天都要上山采摘,我们上山途中,不时有人挑着几篓刚采的杨梅下来,王成松不断称赞,你这几篓杨梅很好啊。洪殿村350来户,种植的杨梅树合计大约1200来株,这只是估算,具体多少,王成松也说不上来。他说,这一天下来,光洪殿村村民就能摘下5万斤杨梅。对很多村民来说,他们这段时间就是不断地上山下山。
客人多 有面子 虽然处杨梅之乡,但村里并没有杨梅交易的专用场地,会自发形成几个交易市场,只要你靠近,就会有人上来大声兜售。有趣的是,这其中的一部分,又会被当地人买走,买走干吗?你猜对了,还是要送人嘛。原来,虽然茶山人多少会种点杨梅树,但对很多人来说,自家种的,还不够客人“吃拿要”的。杨梅季节,市民呼朋唤友去茶山吃点摘点拿点,是这几年的保留项目,好多热情的茶山人为了招呼好客人,就到市场上去买。这时,温州人的典型人情模式就显现出来了,来的客人多,场面热闹,也就表示这家人人脉广,有面子。相反,家里冷冷清清的,也就给人“搞不出”(编注:温州话,没出息没作为的意思)的感觉了。当然,客人中有主动提出要来的,也有茶山人邀请来的,有些是亲友,有些则是关系网中的人,茶山人承认,这种交往,带有社交性,有点杨梅公关的意思,特别是对一些办企业的人来说。
是社交 也是生活 这种社交活动付出的金钱和时间都是惊人的,一个家庭为此花上几万到十来万不算稀奇。周末的时候,洪殿村被小车塞满,引发交通堵塞,酒店里都会爆满。也有人喜欢在家里吃,因为觉得更有“农家乐”的感觉,这就让茶山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除了准备杨梅外,他们还得烧一桌子好菜招待。准备杨梅其实没那么简单,不够得去市场上买,得打听谁家的杨梅今年种得比较好,还得担心买过来的杨梅不够好,因为都是整篓整篓的买,如果不好的放在底下,也看不出来,那样会让客人心里犯嘀咕。这样的操劳不是一两天,而要持续整个杨梅收获期,是件非常累人的事情。
在我们这些局外的懒人看来,这会很烦,不过,很少有茶山人对此觉得不满,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一年一度的活动,大家都有心理准备。这段时间,都会先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全力打好杨梅仗。对现在的茶山人来说,靠杨梅获取经济收入的人并不多,这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社交和人情,而成为他们的传统和文化,也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 |